《蘋果日報》報導 不再說happy school 由天虹到德萃的朱子穎概念

有的家長朋友不想子女太辛苦,認為傳統名校功課多學術要求高,決定要為子女找間Happy School。多家傳媒曾經形容朱子穎校長成功把Happy School理念引入浸信會天虹小學,9月新學年,這位年輕教育工作者投身到私立學校,成為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他帶著我了解旺角校舍,由大禮堂變身成圖書館兩用開始談起。在新環境,Happy School 有新定義嗎?

「Happy School這個形容,有人說是我舊學校帶來,我再重申,我是不覺得要有happy school的定義,因為學習本身是學習,是不需要特別標明,例如我見過一本最開心的功課是甚麼,叫快樂做補充和快樂閱讀理解,是不是有了這個名字,件事就會快樂,或者本質令件事更加虛偽呢?」

香港目前有些學校為了令學生有更大彈性學習,參加了DreamStarter 課程,包括早前介紹過有培道小學,原來這項目創辦人正正是朱子穎校長。「每日飯後,就是由小朋友自己決定學甚麼,連星期一及星期五,他們可以自己選擇一些興趣班,多元智能的課,你自己學,二、三、四就學DreamStarter的課程,很簡單就是由小朋友告訴我們,他見到一個社會問題,你自己學一個方法去解決。」

由津貼小學跳進私立學校,光環不再?他看重的似乎不是批評,更多是找緊機會將自己認為理想的教育理念再推展,由香港的私立學校起步,一步步推向國際。然而,最低限度一個月學費數千元,幫到幾多人?

「之前我在津貼學校,我很清楚就是納稅人給予我的職能就是讓我去照顧,當時津貼學校那500至600個學生,那是我的工作,但當你的想法想接觸到第700個人的時候,已經是我的框架極限,我不應去處理其他框架。 當去到私立學校,我的想法很簡單,我們是一種倡議型的教育,由設計到加入的老師團隊,已準備好影響第700個學生。我不需要全香港100%的家長都要認同我的理念和想法我才行,反而我有足夠的家長有同一種理念走在一起,反而創造了一種提案,更加能影響到其他往後想要這種學習方法的人。」

若是學術研究,說理念當然好,但到實際操作,很多家長就會問,究竟德萃是行IB課程,或國際學校?還是行本地課程,銜接到外邊,銜接到中學的嗎?

「小朋友五歲時,家長就會為他們選一間小學,讀完後,其實你已經為他選了一條路。但其實五歲的小朋友,我們其實不太知他未來的發展將會是如何。所以德萃有一個特色,就是行本地課程,本地課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清單,即是說幾多歲要做甚麼,我們有這張清單,同時間我們學習的方法是基於發問、基於做計劃,糅合其他國家不同學習文化的一種方法。」

將來要派位,要交呈分試,哪怎樣不去操呢?朱校長很自信,眼神堅定,認為行本地課程,不等於沒有彈性。「其實呈分試的制度設計得好的地方是,他會把你小朋友由第一名,排到最後位置,排一條隊,然後按你的Banding,再派去不同的中學,其實你比較的是你自己的同學。我們更加重視的就是第二種功能,就是促進學習。我舉多一個例子,我發現我的小朋友好像近視,我明天帶他去驗眼,將驗眼的課程比喻為考試,你就知道,你明天驗眼了,我們先練習一次,首先記住,你不用看到,這是E,這是反轉的E,背了吧。明天去到視光師,視光師見你答對了,你真是很好,有100分,你回家沒有眼鏡,這是否幫到你的學習呢?」

在德萃,朱子穎校長表示創作了一種很寬闊的學習平台,讓家長可以就著小朋友發展做選擇。「去到四、五年班你會見到,原來我的小朋友適合國際學校,而我們已為你預備好。如果你覺得德萃的方法,糅合的方法適合你,你可以考慮我們2020年打算開辦的中學。」至於中學校舍,他初步瞄準了被殺校的中學,已經在開展討論合作,務求盡快促成其事。

和朱子穎才初次見面,這教育工作者的確有個人魅力、有遠見,聽他對未來教育發展的藍圖,又禁不住追問。「(我聽下去,有小小概念股,試下吧,其實也不知道,不過根據你的往績是可信。國際學校你轉到,傳統學校又轉得到,直升又轉到,是否真的做到?)的而且確,你可以去一間公司是Startup,很自由,很寬闊,很信任你的一個地方,那你就可以自由發揮,但同樣地你可能去了一個大企業,很多架構,但亦有可能我去創業,我不停接受挑戰。Debriefing比過程重要。在人生就會經歷這些,你如何面對呢?其實我幾欣賞德國人或者以色列的教育制度,他們讓你在中間有很多選擇,如以色列的學制,去到大一不讓你選科,要先做實習,實習完要有成熟度才可以選你的科目。」

家長為兒女選擇的學校,有津貼、直資或者私立的學校。有個別家長,原本子女讀天虹小學,為了追隨朱校長,都轉了來這新環境。在這兒讀書,每個月要交6000多元的學費,硬件未必是最吸引的地方,最重要軟件方面,包括老師和領導團隊。

如果有人願意帶領小朋友,在香港的教育制度,真的能夠衝出困境,愉快學習之餘,亦獲得他們所需,真是功德無量。

作者:李家文,前新聞記者,育有一名兒子。Kaman透過走訪不同的人,與大家一同學習,如何做一個稱職的家長。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