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News

  早前在社交媒體一些5分鐘看完電影的視頻中,重新看了2001年的一套科幻電影——《A.I.人工智能》,其中AI不僅擁有與人類相似的情感,還擁有超越人類的知識與能力。這部電影早在2001年就已向我們展示人類與AI共處的可能與挑戰。在這個資訊科技日益發達的時代,AI的高速發展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教育領域自然也不例外。許多香港學校已開始把不同的AI應用融入學校之中,目前這些AI應用多集中在學校行政管理和教學方法上。例如,在行政領域,學校正在使用AI來撰寫家長通告、溝通文件等。在教學方面,教師亦開始利用AI來批改作業、準備教材、分析學生學習情况等。這些應用無疑提升了教育的效率,使教師能夠更有效地教學。 然而,在享受AI應用帶來工作優化的同時,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思考教育的根本目的:幫助學生為未來社會做好準備,釋放他們的潛能,讓他們能夠完成更多事情。我們不是反對教師探究如何更高效地工作,而是擔憂過分依賴AI可能會導致教育偏離其本質。 小學推AI課程 培養創意解難力 因此,我們有必要探討如何系統地裝備學生未來所需的能力,特別是在AI應用方面。這種系統的培養並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如何使用AI,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索來學習這些知識。因此,我們的德萃小學部鑽石山校與香港教育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合作,在2024年9月開展一個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全面AI課程。這個課程將分為4個部分: 1. AI的理論基礎:這部分將教授學生了解AI時代,學習AI的理論知識,以及背後的道德觀念和正確應用的態度。 2. AI技能訓練:這部分將教授學生如何應用AI,比如統計學、編程的各種技巧。這包括了解不同的系統,使用不同的編程工具,學習AI創造工具等。 3. 實戰項目:學生將通過實際項目來運用所學的理論和技能。我們設計了6個不同項目,讓學生在學習技巧後,能夠實際應用。 4. 企業參訪:學生有機會參觀香港不同的企業,真實了解AI的應用,這將與他們學習的課程內容和項目相結合。 我們相信,一至三年級的學生需學習如何理解這些AI技術,培養創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將能創作自己的圖畫書,製作自己的影片或音樂,這些都強調其創造力和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他們在這些年級裝備這些AI技能後,到四至六年級時,他們能應用這些技能解決更多樣化的問題。 助孩子終生學習 改變世界 通過這樣系統的訓練,我們希望學生在小學一至六年級期間不僅學習到AI技能,而且能夠應用這些技能去創造和改變他們的生活,進而改變世界。這是我們對未來教育的願景,也是我們對培養下一代所承擔的責任。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個體。在這個AI日益普及的時代,學校應該是學生學習如何與AI和諧共處、相互促進的場所。我們期待透過這種教育模式,幫助學生建立終身學習的態度,這使他們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保持競爭力,我們希望學生不僅是技術的使用者,更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領導者。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轉載自:2024-03-26《明報》專欄:與AI同行 不是電影橋段
Read more
  過去3年的所有英雄電影,都引入多元宇宙的概念,即有一點點的改變,英雄的故事會發展成不一樣,讓我們經常沉浸在「假如」的思考。最近,漫威英雄片集What If…?系列推出第二季,更激發了我的想像,讓我思考教育家如果身處不同時空,會帶來怎樣的變革:假如陶行知擁有現代的AI教育工具,他的教育理念會如何在2024年開花結果? 陶行知(1891-1946)是我最欣賞的中國近代傑出教育家,他深刻認識到教育對於振興中國的重要。在國力衰退的年代,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強調學校教育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實用技能和創新能力。他創辦多所當時非常先進思維的學校及「平民教育促進會」,旨在通過教育改變下一代,使中國在國際舞台展現新實力。他的教育理念不僅當時被視為前衛,即便放在今天,仍顯現代感。 量身訂製教學內容 培養知行合一 假如陶行知在今天能運用AI技術,他的學校和課程設計或會有哪些創新之處?陶行知提倡的「知行合一」強調知識與實踐的結合。今天,AI技術可將此理念提升到新高度。想像一下,一個基於AI的學習平台,能即時分析學生的學習狀况,為他們量身訂製實踐項目。這些項目不僅與學生的興趣相關,還與當地社區的實際需求相結合,讓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過程中學以致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張教育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品德修養。在AI幫助下,這種生活教育可變得更個性化和靈活。AI分析工具可追蹤學生在各種生活情景中的表現,從而提供針對的指導和反饋。這樣的系統能促進學生在社會互動、情感認知及道德判斷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陶行知重視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倡因材施教。在AI支持下,教育者能夠更精確地識別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需求,並提供個性化學習經驗。AI能推動教育資源的最佳分配,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適合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AI非單改卷機器 可助全人發展 過去一年,香港許多學校已開始引入生成AI於學與教,但這些改變往往將AI局限於生成練習工作紙、自動生成教案、自動批改功課等。教師使用AI來給學生重複的練習,這些規範學習可能導致更多操練文化。反之,我們可預見陶行知的教育會將AI視為一種賦能工具,而非一個單純的自動化或替代人類教師的解決方案。作為「鐵粉」的我會預想他設計出一套課程,不僅涵蓋學術知識,更重視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及終身學習的能力。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在今天看來仍具前瞻和實踐價值。他的思想提醒我們,即使在AI時代,教育的核心價值和目標始終應指向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轉載自:2024-01-09《明報》專欄:假如……陶行知遇見AI
Read more
  德萃小學 鑽石山校夥拍香港教育大學人工智能及數碼能力教育中心、香港科技大學科技領導及創業課程於下學年將推出名為”St. Hilary’s AI Explorer”的新全年課程,旨在為一至六年級的學生介紹人工智能(AI)的基本概念和應用,每個年級均設有特定的學習目標。 德萃學校致力培育未來科技教育人才,下學年於鑽石山小學部校推出全新課程:”St. Hilary’s AI Explorer”。在科技教育方面,學校的努力和成就受到廣泛認可,最近更榮獲全球Apple Distinguished School的榮譽,新課程將使學生有機會深入了解並學習人工智能(AI)。 這個課程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對AI及其應用有基本的理解,為他們步入AI日益普及的未來做好準備。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以及對AI的道德意識和對社會影響的理解。此課程與德萃中學的AI課程相接,為將來升讀IBDP和ALevel等國際課程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 每個年級的課程大綱都根據他們的學習能力和興趣量身定制。從AI的日常應用和在各種設備中的用途,到機器學習的概念,再到AI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和AI的道德問題,以及AI在教育、問題解決和創新寫作中的應用等,課程內容豐富多元。 教大人工智能及數碼能力教育中心總監江紹祥教授 香港教育大學人工智能及數碼能力教育中心將為”St. Hilary’s AI Explorer”課程提供學術支援和教學資源,確保課程能夠貼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並與時俱進。中心的教育學者將參與課程設計,並提供最新的AI學習工具和技術,幫助學生在掌握AI知識的同時,培養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大人工智能及數碼能力教育中心總監江紹祥教授表示:「現在普遍香港學校已開始推動編程教育,但目前最熱門的新編程語言是我們自身的語言,這發展正凸顯了AI教育融入學生的需要,以確保他們能夠在這個迅速變化的世界中保持競爭力。 」 香港科技大學科技領導及創業課程副總監黃岳永副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科技領導及創業課程為”St. Hilary’s AI Explorer”課程強化實踐能力,並啟迪他們的創業精神。科大的專家將參與課程的教學活動,並與學生分享頂尖的科技趨勢和創業案例,從而讓學生在實戰中學習如何將AI技術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此外,香港科技大學還提供連結科技企業的平台,安排學生參觀創新科技公司和創業孵化器,使他們能親眼見證科技如何推動商業和社會進步。香港科技大學科技領導及創業課程副總監黃岳永副教授表示:「透過這個合作課程,我們希望激發學生的科技創新潛力,讓他們從小就學會如何運用科技去改變世界。我們相信,這種早期的科技和創業教育將為學生未來的學術和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德萃小學的朱子穎總校長和創新教學及教育研究團隊主任馬卓麟主任 德萃小學的朱子穎總校長和創新教學及教育研究團隊主任馬卓麟主任將主要任教這個課程。朱校長對這個新課程的熱情和期待。他表示:「這個課程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們理解AI的基本原理和應用,更是希望能夠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課程,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適應未來科技帶來的變化。」馬卓麟主任強調:「我們的課程特別設計了豐富的實踐環節,讓學生能夠親手操作並實際運用人工智慧技術,這種前線的實際操作經驗對於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與培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 “St. Hilary’s AI Explorer”課程致力於打造未來的創新問題解決者,從低年級開始鋪墊基礎。一至三年級的學生將通過簡單的現成平台和動手實踐,體驗AI的應用能力,激發他們的數碼創造力。學生們將通過具體案例來探索AI如何服務於日常生活以及在社會和社區中的應用,從而逐步抽象化這些概念。課程的設計讓學生們在探索AI工具的過程中,初步體驗到AI如何改善我們的日常生活,最終引導他們對AI進行抽象思考。 四至六年級的學生將在已有基礎和編程及人工智慧概念上進一步深入,他們將利用AI創造出富有創意的作品和STEM項目。這些課程不僅連接實體世界,如數據記錄和數據建模,還包括參觀及到訪不同的大型企業,讓學生直接接觸真實企業AI的應用場景,並從中獲得靈感拓闊視野。通過這課程學活動,學生將能夠深刻理解AI技術如何與現實世界相結合,並為他們自己的創意項目提供實質性的支援,使其具備面向未來的準備。 轉載自:2024-01-08《Oh!爸媽》教大科大夥拍德萃小學鑽石山校推出全新人工智能課程 朱子穎總校長+大學專家親授/重實踐
Read more
為鼓勵學生追夢,神召會德萃書院(小學部)早前參與DreamStarter 啟夢者計劃,讓學生透過「蝶之友Butterfly Buddies」項目實現蝴蝶保育之夢想。過程中,學生了解到香港雖擁有200多個蝴蝶品種,卻容易受到非法採集的威脅,急需保護。因此他們抱着對環境的熱愛,從白紙開始,用心收集資料,精心打造獨特的蝴蝶文創產品,希望透過創造力為社區帶來改變,喚起大眾關注生態保育。 學校一向着重學生的全人發展,而「蝶之友Butterfly Buddies」的概念正好與學校的教學理念相契合。一直協助學生追夢的吳瑋老師目睹學生全程努力參與也深感欽佩與自豪,認為整個項目是學生的一場全方位成長之旅。他說:「他們不只是完成了一個項目,更是用心投入並從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和快樂。這次Project的成功不僅在於他們製作的文創產品和宣揚的生態保育活動,更在於學生們的心靈成長。他們透過實際參與社會事務,培養了自信心,樹立了積極進取的態度。這樣的經歷無疑成為他們未來道路上堅實的基石,為全人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未來學校將繼續參與DreamStarter啟夢者計劃,讓學生走出課室學習與社區聯繫,深入了解並探討與17個世界可持續發展目標(17SDGs)相關的夢想主題,發展21世紀技能,包括解難能力、創造力、溝通能力等。 轉載自:2024-01-06《新城教育+ 》學生保育蝴蝶 製文創產品換關注    
Read more
▲ 同學建議親力親為到海灘執垃圾,齊為清潔海灘出一分力。 「做人如果冇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這句周星馳電影金句因精警而名噪一時,就連漢師德萃學校的老師也認同夢想的重要性,早前啟發學生展開追夢Project—「The Soaper-men Project」。在追夢過程中,兩位老師盡力協助學生實踐海洋保育夢想,創新的教學理念,為他們贏來DreamStarter「首屆最具影響力 DreamTeacher」的殊榮。二人攜手向學生力證,夢想不一定遙不可及,只要肯追求,也有機會Dreams Come True! 夢想的定義 夢想人人有,卻不是人人敢於追夢。對於榮獲DreamStarter「首屆最具影響力 DreamTeacher」殊榮的漢師德萃學校老師龍穎琪和湯子才來說,有夢想就一定要追。龍老師回憶起在很久之前,有朋友從台灣買了一塊小木牌給她作手信,木牌上寫着「行動是夢想的開始」。她表示:「我很喜歡這一句,因此把這份禮物一直放在家中的當眼處。我認同要追夢,就要行動,也許有時候再加一點點的衝動,不要畏首畏尾,否則到頭來只有空想。只要相信自己想做的事情是正向的,就不妨一試。也許你會成功或失敗,但別讓自己後悔。我曾經也有一個自以為機會渺茫的夢想,但現在我可以大聲的跟大家分享—我已經達成當天的夢想了!」 湯老師則認為夢想是目標x時間,需要有藍圖實現夢想,而當中的過程就是追夢。他解釋:「沒有夢想,就沒有希望,也失去了教育的意味。因此我認為教育的本意就是讓學生追求自己的夢想,努力為將來奮鬥。我希望學生能透過這樣的過程,肯定自己有由零變一的能力。」 獲獎意義重大 對於獲DreamStarter「首屆最具影響力 DreamTeacher」獎項嘉許,兩位老師都深感榮幸。龍老師指今次是她第一次參與「DreamStarter啟夢者計劃」,所以最初特別聆聽了其他富經驗老師的分享,然後才與湯老師協調,以人本方法跟學生展開夢想之旅。「相信這個獎項對教育界、教師和學生們來說,是一個肯定,同時也促使大家期待每一個未來的夢想計劃。」 湯老師認為「DreamStarter啟夢者計劃」要成功,關鍵在於活動是否有趣,能否讓參加者在過程中樂在其中。所以他一向以人本主義為教學理念,並以學生的需要和想法為根本,讓他們全面釋放潛能。「我這想法正好跟Dreamstarter的概念不謀而合,這個獎亦肯定了我的教育方針和方案是正確的,非常感謝校長和主辦方的信任。」 Dreamstarter從小培育創新思維  龍穎琪和湯子才老師任教的漢師德萃學校,今年第六年參加「DreamStarter啟夢者計劃」。龍老師讚揚這個由黃岳永教授及朱子穎校長共同創辦的社會創新教育項目,以聯合國提出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為夢想框架,能鼓勵學生以解決社會永續問題定下夢想,培養「設計思維」,以同理心出發,並透過驗體式學習,為希望幫助的受眾對象尋求創新的解決方案,為社區帶來改變。湯老師則形容Dreamstarter是一個結合創業、創新、社會責任、組織和解難能力的計劃。他認為現今的年青人,不只是希望尋找一份穩健的工作,更多會選擇以不同的形式輕創業,或成為斜杠族。透過此計劃,他們可以由小開始培養以上的能力,擴闊眼界和貼近時代的需求。」 ▲ 同學在追夢成果展中展示人類日常使用的洗頭水和沐浴露會將微膠粒帶到海洋中,污染海洋環境。 與學生同行 實現海洋保育夢 基於「DreamStarter啟夢者計劃」鼓勵年輕人追尋夢想,所以兩位老師今年着力啟發學生追夢。由最初的了解和探討聯合國17個世界持續發展的不同目標,到認識社區中的問題和需要幫助的群體,都讓學生積極參與。龍老師表示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海洋保育的話題特別關注和感興趣,於是便協助他們認識、討論和構思海洋保育方法。「例如有同學建議親力親為到海灘執垃圾時,我們便付諸實行。當同學發現日常使用的洗頭水和沐浴露,含有影響海洋生態的微膠粒時,於是便建議大家以環保手工皂代替洗頭水和沐浴露,甚至親手學習製作手工皂。此外,當發現力量不足以改變大眾看法時,我們便開始進行網上宣傳、進行大眾教育,希望有更多人和更大的力量提升社區對海洋保育的意識。大家的緊密合作,令計劃一步一步的具體化,甚至一點一點的逐步實現出來。」 湯子才老師補充:「The Soaper-men Project是我和龍老師啟發他們追夢的Project,當初讓他們自發選擇受眾,結果很多同學都選擇幫助海洋生物。由於龍老師也是美術科老師,更容易找到製造有機皂的資源;而我有很多籌備活動的經驗,因此能協助舉辦海灘執垃圾活動及推行營銷活動。我們一開始就希望學生能掌握不同的技能,在這個計劃中有所得着。同時亦可以籌款,為海洋清潔出分力,結果發現群策群力之下,效果非常顯著,令我們喜出望外。」 轉載自:2023-12-19《Topick》漢師德萃學校兩位老師喜獲「DeamTeacher」分享獲獎心聲啟發學生追夢
Read more
  作為一名小學校長,我在每年10至11月都會安排小一面試。與大量家長們會面的過程中,我都發現許多香港的家長的自身教育經歷,都是一條線的香港教育向導:從幼稚園升到小學,經過小五六呈分試進入中學,然後參加中五會考和中七年高考,最後以大學聯招的方式進入大學,完成大學後開啟了他們的人生職場道路。在香港的教育思維中,任何學生偏離了這條單一的升學路徑,就被標籤為失敗的學生,這構成了極沉重的壓力。   然而,我想強調的是,學習並不僅僅是單一的道路。近年來,關於多元宇宙(multi-universe)的概念在電影中被廣泛討論。多元宇宙的理論認為,同一件事其實有許多不同的變數,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不同的多元宇宙也出現不同性格及特徵的英雄人物。 對於學生成長及升學途徑來說,也有多條路可以走,而不僅只一種香港傳統的升學道路。今天的香港家長,擁有更多的升學資訊,香港亦連接國際與內地的發展,香港的中小學教學方法及學制已經變得多元化,有政府津貼、直資、私立學校的選擇,同時也可以選擇香港課程或不同的國際學程;升讀專上院校也有更多選擇,除了升讀香港本地大學,也可以選擇不同的香港自資院校,或者升讀內地及海外大學。這些都說明我們不應該將學生的學習與升學路徑單一化。 按照興趣和能力 探索學習道路 教育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一種學習的方法或者一種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擁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如果我們將每個學生的學習想象成一種多重的宇宙,那麼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去探索自己的學習道路。這就是我們教育需要探討的地方。 在現實生活中,學習並不是按照一個固定的順序進行的。例如,如果我們想學習做麵包,我們可能不會從頭到尾參加一個麵包師傳課程,而是會先購買一部麵包機,嘗試自己做,然後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去尋找解決方法,如上網查找教程,甚至報名參加工廠大廈搞的麵包興趣班課程,最後每一個家中做過麵包的人,他們學習做麵包的方法,以及麵包味道的產出,也是各有不同。 學生要有批判思考 自我學習能力 這種學習方式被稱為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這種學習方式的出現,正好符合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需要有批判思考和自我學習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記憶和應試的能力。這樣,他們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並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多元宇宙的電影橋段提醒我們,每個學生都應有自己獨特的學習道路。我們作為家長及教師的責任,就是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道路,並給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我們需要改變我們對教育的觀念,將其視為一種多元化、個人化的學習過程,而不僅僅是一種標準化的訓練過程,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在未來的世界中取得成功。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轉載自:2023-11-14《明報》多元宇宙的教育與成長    
Read more
◆學生舉起平板電腦開心學習。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朱子穎。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ChatGPT等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工具在全球大專院校引起很大的關注,而在中小學基礎教育層面,其帶來的轉變和影響亦不容忽視。有本港資深中、小學校長和電腦科技教育工作者,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人工智能是人類社會未來生活和工作的大勢所在,與其對不斷急速發展的AI工具採取抗拒、擔憂的心態,不如積極及早為學生裝備好相關知識和技能,協助新一代建立好人工智能素養(AI Literacy),培養他們善用科技的正確價值觀和態度,充分預備在科技大行其道下生活、學習和工作,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棟樑。 ◆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 身為香港中小學推動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創新教育的專家,香港電腦教育學會前主席、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校長金偉明和德萃幼稚園部和小學部總校長朱子穎,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不約而同地表示,ChatGPT等生成式AI的出現,無可否認對基礎教育帶來衝擊,教育界需要適當應對。 金偉明強調,身為教育工作者,絕對理解外間擔憂ChatGPT或令學生抄襲、沉迷使用,不利思考能力發展和成長,但無論是從裝備他們應對和適應未來着想,抑或為未來社會培養合適人才考慮,都不應該禁止學生接觸或使用。 朱子穎認同禁用的想法不切實際,是「以有涯禁無涯」,又直言禁用最終只會令下一代遭淘汰,「雖然AI不會取代人,但是懂得運用AI的人會(取代不懂用的)。」 他們強調,生成式AI工具發展迅速,功能種類也愈來愈多,除了文字還能夠生成圖像、語音甚至音樂和歌曲,未來於各方面應用潛力和好處更是不可估量,情況就像當年的計算機、互聯網和搜尋引擎,對新一代來說更是大勢所趨,不可迴避。 因此,金偉明建議,在鞏固好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技巧和知識的前提下,首重是建立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與時並進讓學生學習以正確態度和方法使用ChatGPT。 若用ChatGPT 須功課或評核註明 他舉例說,儘管業界與教界現時尚在討論ChatGPT產出結果的版權(copyright)誰屬問題,老師一定要清楚向學生說明,若然使用了ChatGPT就應該在功課或評核中註明,就像標示其他文獻出處和資料來源一樣,從小建立良好的學術誠信品格和意識,以及誠實的道德倫理價值觀。 需教學生建辨別真偽能力 朱子穎坦言,雖然AI工具不斷在進步,但仍存在不少錯誤資訊,有時候甚至會胡吹亂謅,「老作」一些似是而非的資訊,因此學校需要教導學生建立辨別真偽的能力,以及懂得如何fact-check(事實查核)驗證資訊。 除了學生外,兩人認為教師以至家長也應該對ChatGPT有一定認識以及加強有關素養,方能教育和指導學生以正確態度和方法使用。為此,兩人所屬的學校已分別透過工作坊和教師發展日,向老師進行相關培訓,以更好地帶領學生掌握和適應新科技,以及利用新科技促進教學和提升工作效率。   轉載自:2023-11-01《文匯報》建人工智能素養 最好從學童抓起
Read more
過去有許多人認為,香港的小孩子生活在溫室之中,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為了改變這種觀念, 德萃學校 旗下的三所小學:德萃小學、漢師德萃學校、神召會德萃書院(小學部)於中秋前夕聯合舉辦了為期兩日一夜的野外露營活動,共有190名小五學生參與,可能是全港首次有如此多5年級學生,一同參與的野外露營活動! 這次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實際體驗來學習生活技能,他們在露營期間嘗試了烹飪、行山和野火等活動,以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應變能力,同時培養對大自然的欣賞和尊重。 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朱子穎(後排左三)與德萃小學高思敏校長(後排左四)、漢師德萃學校馮鑑邦校長(後排左五)和神召會德萃書院(小學部)曾維漢校長(後排左二)及一眾師生、山野訓練導師 原始的露營體驗 早前,德萃小學、漢師德萃學校和神召會德萃書院(小學部)於中秋節前夕(9月28日和29日)在童軍基維爾營地舉辦了為期兩天一夜的野外露營活動,共有190名五年級學生參加,每個營容納3至4個小朋友,營地搭建了超過60個營。據知,香港首次有如此人數的5年級生,一起以營火晚會的主題參與野外露營,實屬難得。 他們於中秋前夕,在童軍基維爾營地舉辦了為期兩天一夜的野外露營活動。 活動內容豐富多樣,第一天,學生們花了約3小時徒步到達飛鵝山山腳的營地,然後由訓練導師教導他們如何選擇適當的露營位置和搭建營地。山藝教練趙善施指出,起初有些孩子不經意地將營地的出入口對向了小河流,但透過教練的指導,他們迅速學會了如何選擇最佳營地位置,並利用石頭代替營釘槌。他們以最原始的方式成功地搭建了營地,充分體驗了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小朋友該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教練的指導下,一手一腳搭建營地。 對於一些學生來說,這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野外露營的刺激!五年級學生徐竟琋興奮地表示終於搭建好自己今晚睡覺的帳篷:「這次露營不僅讓我們學會了團隊合作,還讓我們更深入地接觸大自然!」 像探險家的翁節同學在營地四處探索,雀躍地說:「我們剛才在河流看到水蛇,而且這次活動讓我們了解到以前的人們是如何在野外生存的。」朱信樂同學和謝弘熙同學從是次活動中體驗了親自動手烹煮食物:「我們學會了如何在野外自己動手煮食物!還學到了許多野外生存的技巧。」 5年級學生徐竟琋說:「學校希望我們學習Teamwork。」   翁節同學表示,學校想他們從活動中認識大自然,了解以前的人怎樣生活。 朱信樂同學認為活動可以從中學習自己煮食物。 謝弘熙同學表示,從是次活動中可以學習怎樣在野外生存。 首次嘗試野外烹飪 到了傍晚時分,學生們開始感到餓了,學校特別邀請了專業廚師,教導他們如何運用有限的食材進行烹飪。學生們都非常專心地觀看廚師的示範,在實際動手烹煮時,孩子們互相討論着食物的烹飪順序、判斷食材是否煮熟等等。 學生們都非常專心地觀看廚師的示範。 有的同學手拿着電筒,幫手照明;有的則負責煮飯、試味,井井有條! 有的同學不知道食物是否全熟便放進口,有的則用叉刺落薯仔,以了解薯仔是否煮熟。原來部分小朋友在家中也試過簡單的煮食,所然也略懂烹飪步驟,所以別看小現今孩子。雖然過程中可能出現了一些錯誤和挫折,但他們勇於嘗試,最終成功地烹製出了日式咖喱雞和紫菜湯,這是一大進步! 這次野外烹調的體驗,不僅讓學生學會了團隊合作解決問題,也培養了他們在有限條件下發揮創意。晚飯結束後,學生們自己洗碗,然後一半學生登上到飛鵝山山頂欣賞夜景及賞月,另一半學生則留在營地開始了當晚的重頭戲——營火晚會。 活動當晚是農曆八月十三,學生可以在野外賞月。 營火晚會是露營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孩子們最期待的部分之一。學生們聚在一起,在專業的野外生存導師指導下,安全地點燃營火。當營火熊熊燃燒的那一刻,相信會成為這群小五學生畢生難忘的畫面。同學們還合唱了校歌、關於朋友的歌曲等,在營火前一起歌唱,為一整天的野外露營行程劃上完美的句號! 翌日早上,學生們吃過早餐後,便進行歴奇活動,如繩網體驗、草原射箭體驗、實用繩結工作坊等,讓這次野外露營格外充實。 營火晚會是露營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孩子們最期待的部分之一。 現場百多人圍着營火,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場面非常墟冚! 人生必須經歷一次野外露營 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朱子穎表示,學校之前也有舉辦兩日一夜的露營,但參與的學生屬個別喜歡露營、行山的同學,而今次是5年級全體必須參與的成長營,亦是學校首次舉辦如此大型的露營活動。 朱校長補充:「每個小朋友的成長、家庭都有不同的生活習慣,或者對大自然的接觸不同的經驗,在城市裏生活,有很多家長或不會安排露營或者山藝活動給予孩子,所以我們很希望在課程裏,包含一生人至少體驗一次的露營。這些經歷不單止在野外煮食,也是實實在在住在野外、行山、親身體驗大自然的魅力,從中學習很多求生技能。」 「很多體驗都要小朋友身處大自然才能經歷得到,而重點是經歷,不是書本的知識,所以我們選擇舉行露營,讓學生擁有親身體驗的經歷式學習過程。」經過今次活動,朱校長說,將來學校也會為5年級生舉辦這類野外露營,希望成為學校的傳統,讓學生經歷人生必須體驗一次野外露營。 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朱子穎表示,很多體驗都要小朋友身處大自然才能經歷得到。 緣起山藝訓練 德萃學校 決定舉辦這次大型的野外露營活動,是因為在之前的山藝訓練課程中,學校發現小朋友缺乏生活技能和對大自然的接觸。德萃小學(旺角校)高思敏校長提到,孩子們缺乏照顧自己的能力,甚至連簡單的洗米煮飯都不會;此外,小朋友對與大自然相處感到害怕。高校長認為這次野外露營活動是孩子們學習生活技能、接觸大自然的好機會。 舉辦此次大型野外露營活動緣起山藝訓練課程。 學校最希望小朋友在這次活動中有甚麼收穫?漢師德萃學校(大埔校)馮鑑邦校長表示,希望孩子們能夠通過這次活動,重新建立與他人的溝通關係:「在疫情期間,孩子缺乏與別人的交流。這次活動中,孩子們沒有遊戲機或手機,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純粹互動。雖然在過程中會有不少爭執,但相信當周圍沒有其他干擾時,孩子們會學習如何溝通。」 在野外烹飪環節時,孩子們互相討論,最終成功製作出日式咖喱雞和紫菜湯。 馮校長還提到,希望孩子們培養「堅毅」的品質:「在行山的過程中,有些孩子可能想要放棄,但當成功『攻頂』後,這將成為他們一生中難以忘懷的經歷!」他特別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山藝課程和個人成長營中,孩子們面臨了一些道德抉擇,例如是否踩死了螞蟻。這讓孩子們能夠真正感受到他們的行為對環境的影響,並學會尊重和保護大自然,真正體驗到環境保護的意義。」 神召會德萃書院(小學部)曾維漢校長與老師及學生的合照。 轉載自:2023-10-26《 Oh!爸媽》190名小五生參加2日1夜露營體驗 朱子穎盼成為學校傳統:人生必須經歷一次野外露營
Read more
我們的教育系統,一直以來都注重用紙筆的書寫技巧,尤其是中國的傳統教育思維。毛筆、墨硯在我們的中國傳統教育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一個人的字體寫得好,傳統都認為這是一個有智慧有學識的人,因為我們一直強調優美的書寫與「讀書人」的關聯。然而,隨着書寫工具的進步,我們是否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焦點呢? 從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中國毛筆發明,到16世紀英國的鉛筆出現,再到19世紀美國的原子筆創新,書寫工具的演進一直是人類社會科技進步的寫照。每一次的變革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樣也默默改變了我們的教育方式。數百年前,因為當時只有紙筆作為資訊記錄工具,學生就需要學習如何使用毛筆、墨水,以及書寫字體的美學感。然而,隨着原子筆及鉛筆這些「科技」的發明,書寫的方式變得更加簡單和快速,學生們不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執筆、磨墨等書寫技巧上。後來活字印刷術的普及,不僅改變了資訊的記錄方法,也改變了教育。它使得書籍變得更加普及,世界各地學校也能給予學生書本,使知識的傳播更加迅速。而在21世紀,我們進入了數碼化時代,電腦和互聯網的出現,使得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發生了劇變。 表達我們的想法和感情 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無論是毛筆、鉛筆、原子筆,還是平板電腦,它們都只是人類科技進化中,我們用來記錄資訊的工具。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幫助我們有效、準確地記錄我們的思想和知識。從這個科技演進的角度來看教育,我們不能把抄寫或搬字過紙形式的功課及考核等同今天教育的全部,我們的教育焦點應該隨着記錄資訊的方法及科技作出合適的轉移,從學習使用特定的書寫工具,到學習如何更好地表達我們的想法和感情,以至創作更多新的知識及技能。 培養學生創造力 批判思考和溝通技巧 特別在2023年的人工智能 AI 時代,我們的教育系統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AI可以自動化許多過去我們需要人工完成的任務,包括書寫和整合大量的資料。它可以使我們更快、更準確地記錄及獲取需要的資訊。然而,AI的發展也使我們對教育的需求發生了變化。我們需要教育我們的學生如何與AI共存,如何在AI的世界中適應並成功。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教育的視角,我們的教育不應該僅僅集中在如何使用特定的書寫工具或特定的電腦軟件或系統。相反,我們應該專注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思考能力和溝通技巧。這些能力將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的社會中立足,並能夠有效地利用各種工具來表達他們的想法和從前人得來的智慧。 我們清楚知道,書法寫得好,不代表學生一定有學識;同樣地學生擁有AI,也不代表學生的智慧能超越前人。書寫工具的演進和資訊科技的發展,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我們的教育目標與方法,讓我們把握這個AI普及的時代,培養下一代能夠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並為我們的學生準備好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轉載自:2023-09-19《明報》專欄:從書寫工具演進 看教育視角    
Read more
https://youtu.be/iyqx4kbOEMI The growing influence of AI products like ChatGPT has been one of the biggest stories this year, with some calling 2023 the Year of AI. But how will the powerful AI-driven Chatbot affect education? Is this another tool that children will have to learn to use like calculators o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