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轉戰私校兩年多,加上疫情衝擊,朱子穎坦言當中有不少障礙,但強調要向下一代身教「擁抱困難」。(陳國峰攝) 3年前朱子穎宣布跳出津校「安舒區」轉戰私校德萃,冀更大規模實踐其教育理念。現時作為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管理6間學校、擁逾千名學生,雖然受疫情拖延開發教育應用程式及縮減課堂等大計,他仍努力引入更多體驗式學習,冀多方面為學生減壓;同時又積極支援坊間教育程式開發及基層網上學習等工作。朱子穎強調身教,即使在逆境中仍要「擁抱困難」:「愈係困難、愈係黑暗,光先至更加彰顯。」 朱子穎於2018年初宣布辭任津校天虹小學校長、加入私校德萃教育機構繼續推動教育創新。德萃當時只有2間幼稚園及1間小學,至今增至3間幼稚園、3間小學及1間中學,目前由他負責的幼稚園及小學,6間學校學生人數合共約1,400人,「由影響更多人的角度出發,我覺得呢兩年半係好值得參與的工作」。 落實中小幼一條龍 學生紓壓 學生壓力問題為人詬病多年,朱子穎到任德萃時,已開始協助德萃開展中學部的工作,能夠落實中小幼「一條龍」亦是他在本學年達成的其中一項目標。 他認為「返學就係為考試」、學習與考試完全掛鈎的社會想法是結構性問題,從70、80年代的「成功方案」建構而來,惟這套方案明顯不合時宜,故希望透過一條龍升學為學生減少競爭學位的壓力,考試評估只當作「驗身報告」,讓學校得知學生的表現水平再對症下藥,在津校已推動愉快學習的他指德萃學生並非完全無壓力,「令小朋友童年減壓,唔代表對學習無要求、學唔到嘢」,強調要用合理方法。 ▲ 德萃教育機構推動教育創新,至今增至3間幼稚園、3間小學及1間中學。(陳國峰攝) 面對挑戰要有耐性 勿抱怨 朱子穎宣布加入德萃時,揚言要開發結合AI及大數據的應用程式,提升學習效率,以及目標去年將小學部每日課節減至4堂等,他直言加入德萃前有很多新想法,但部分因家長、老師及社會未達共識,加上受疫情拖延,「計劃擺喺腦入面,暫時未攞出嚟傾住」,而該校目前推動的網上學校每日上午仍有6堂單向性授課,另加下午的班主任課及嘉賓講座等活動。 朱子穎自評這兩年多的表現有80分,面對轉到私校及過去一年疫情帶來的困難,「要寫落嚟可以寫3張紙」,強調特別在疫情下要向下一代身教,他說: 面對困難同挑戰時,唔係抱怨,而是倒反轉擁抱困難,愈係困難愈係黑暗嘅時候,光先至更加彰顯;遇到困難嘅時候,要有耐性、策劃,要睇準時機。 其中成功實踐,令他最富成功感的工作,是在校內推動體驗式學習,減少抄寫之餘,亦有更大空間讓學生實踐關心、關懷教育,「好需要家長認同、課程寬度先實踐到。」 學生接觸社區長者 生命教育 他舉例教導「關愛」,德萃其中一堂生死教育課教他印象深刻,他憶述那次讓學生接觸社區長者,替他們剪頭髮及化粧,最後拍攝一輯實為「車頭相」的證件相,學生回想自己上一次拍攝證件相是為了製作旅行證件,「其實獨居長者唔會去旅行,解釋返人生嘅最後旅程其實就係死亡。」 他續說,跳出津校另一原因是看見社會需要人提出解決方法,擺脫津校的「半個公務員」身份後,可透過更多不同渠道參與,包括協助坊間的學校應用程式GRWTH的開發工作,另外亦有參與功能校服物料開發,以及繼續推動早年成立的社企DreamStarter。 教學以外,朱子穎上任前後,德萃曾捲偷步收生等多場「媒體風波」,他直言這些事件較棘手,但學到更細節地以理服人: 引用馬雲先生的說話,當你件事成功、得到人認同,隨之而來一定會出現攻擊者、敵人,但重要嘅係做返好自己,同持份者、家長更緊密溝通,每次遇到攻擊,更鞏固自己團隊。 子女讀德萃 家長身份助掌握成效 ▲ 身兼管理6間學校的校長以及為人父親,朱子穎承認過去一年犧牲了與兒子的相處時間。圖為大埔德萃小學學生在疫情將「美食車」改裝為「圖書車」。(陳國峰攝) 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朱子穎加入德萃前已計劃實踐不少創新教育理念,目前他及德萃多間分校校長及教師,都讓子女在德萃就讀,能夠同時以家長身份掌握新措施成效。在疫情下,他讓兒子跟車一起派電腦給基層學生,分享自己的「有餘」。   朱子穎形容在津校推動全新想法容易得多,但私校需要取得家長及教師等持份者較大認同才能實施。他早年已在津校推動電子書包等科技教育工作,他以推出手機應用程式作比喻,強調「要以顧客為優先」,用家有自由選擇使用與否,要取得家長、學生意見才可以確認每一步改革。 疫下貢獻教育 棄親子時間 我哋自己校長嘅所有小朋友、好多老師(的子女)都係喺返自己學校讀書。 他形容這種情況在其他學校比較少見: 我都係呢間學校嘅家長,每實施一個計劃,自己就知道到位未,慢慢一步步做,按部就班。 疫情下教書難,身兼家長更難兼顧照顧子女學習,朱子穎說,回顧在疫情下這一年,原先打算將五分三時間分配給教育、五分一分配給家人、餘下五分一用作貢獻城市及教會,實際上給予教育時間超過預期,結果便「放棄咗陪阿囝時間」。   雖然日常親子時間減少,但朱子穎說,疫情下亦改變他建立親子關係的方式。兒子現正就讀二年級,有時更會陪父親上班,回到學校看書、上網課,再等他下班回家;去年疫情爆發初期,朱子穎曾親身到社區派發由有心人捐贈的電腦,他笑言兒子跟車做了「送貨仔個仔」,並透過那次經驗,教導兒子「分享有餘」的理念,其後也促成兒子與德萃其中一間分校校長的兒子合力創作正面抗疫歌曲,分享互供互給的信念。 家長「試堂」讚好插班讀德萃網課 ▲ 德萃教育機構早於前年建立網上學校雛形;採訪當日有校長子女回校上網課,參與網上實時問答活動。(陳國峰攝)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學校的網上教學「入屋」,家長可直接看到教師表現如何,雖然受退學潮及移民潮影響收生,但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朱子穎指,仍有其他學校的家長透過網課「試堂」後,決意插班入讀德萃。 疫情下幼稚園出現退學潮,朱子穎指德萃幼稚園亦受影響,但去年仍能在逆市有足夠學生家長支持,在馬鞍山增設多一間幼稚園;小學部亦面對移民潮引發的退學潮,透露3間小學在近半年有約30至40人因移民退學。 不過,即使疫情下全面恢復面授課堂遙遙無期,也有其他學校的家長插班面試表明決定要參加該校的網課,引述家長說︰「我哋confirm(確認)插班入嚟join(加入)你哋嘅Online learning(網上教學),因為過去幾個月我去咗隔籬阿B仔上緊你哋學校課堂,覺得學得好好。」 他認為新常態下「學習入屋」,「學校做好網上教學本質及課堂設計,切合學生及家長需要,更加可以印證自己的教育是否成功。」 朱子穎表示,他早在2018年於德萃上任時,已着手推行學生「一人一機」及教師網上開會等基建工作,要管理多間分校的他形容「教師網上開會已成常態」,「教育局去年年初一宣布停課,初三、初四老師已經可以如常(網上)開會」。 網課如網購 須添額外價值 今天網上教學已成為新常態,而他早於2019年建立網上學校(Online School)的雛形,他又以網購比喻,強調網課要比面授課帶來額外價值。他舉例指,在疫情下透過郵寄實物材料包,有助傳遞知識技能;又透過師生比例低至1對5的「圍爐取暖」環節進行德育課堂等,另維持網上生日會及聖誕派對等,以助學生建立群體生活。 疫情中小學生難以避免長時間的實時網上授課,上網時間長,朱子穎建議家長可在家中設定面向牆壁、背向客廳或飯廳的位置,供子女上網課,讓子女在使用電腦期間注意到自己的上網行為亦有機會被父母留意到,以免接觸不當網上資訊。 轉載自:2021-01-18《經濟日報》轉戰私校遇疫情屢碰壁 朱子穎「身教」擁抱困難成功引體驗式學習 轉載自:2021-01-18《經濟日報》全數分校校長子女讀德萃 家長身份助掌握成效 轉載自:2021-01-18《經濟日報》移民退學潮衝擊收生 家長「試堂」讚好插班讀德萃網課
Read more
  新的一年來臨了,萬象更新,總覺得新一年會有一個新開始。但回顧2020年,香港人經歷了非常特別的一年,既有人禍,亦有天災;學生們也體驗了一個不一樣的學年,他們的學習歷程,並不是在校園裏上課學習,或小息時與同窗快樂相處,反之,因為要保持社交距離,大家都各自留在家中,斷斷續續隔着熒幕上課接近一年。究竟這一代的學生,在成長路上,失去和得到的是什麼? 失去團體學習經歷 很多人認為回校上課,就是「讀書」、「聽書」,學習知識。說到學習知識、技能及培養正確態度,學生通過網課或教學短片,一樣學習得到,所以儘管停止面授課,學生並不會因此學不到知識。但學校其實還發揮另一個很大的功能,就是讓小朋友能夠與同齡的同學相處。當中無論簡單至小息時與朋友分享食物,又或與同學衝突發生口角,都是他們體驗與人相處的社交經驗。 香港家庭,一般只有一至兩個孩子,他們停課留在家中,照顧者往往都聚焦在這班小豆丁身上。小朋友喊肚餓,就給他們吃;孩子一句要上洗手間,大家便讓路給他先去。但現實世界,無論是學校的日常安排,或其他群體活動,都不時要等待、要輪候。例如去餐廳用膳,我們需要耐心等候廚師烹調、侍應端上食物;上商場洗手間也需要排隊。 2020年,雖然有些時間可恢復面授課堂,但只得半天,有很多看似簡單的群體活動都無法如常進行:2020年度的小一學生仍未試過在禮堂與全校同學一起坐下,學習以莊嚴的禮儀,參與一次開學典禮;學校的運動校隊代表,幾經努力練習,仍未有機會背負着學校的榮譽,參與學界比賽。成長在2020年的孩子,的確缺失了很多團體的學習經歷。 得到更多親子活動時間 但另一方面,雖然孩子在2020年失去與家人到外地旅遊的機會,但正正一家人所有假期都留在香港,省下來的交通時間,反而可有更深入的親子時間。香港家長對「親子活動」的概念,總是集中在「活動」,要找一件事情來「做」,或找一處地方來「去」。但疫情卻間接幫助大家扭轉了這個想法,沒有「活動」、沒有地方可去,家長反而願意花時間與孩子坐下來,傾談彼此想法,又或玩桌遊、砌拼圖,這些都是香港家長一直忽略的親子空間。 很多家長都覺得2020年孩子用電腦、拍片等技巧高速地進步,我會視之為「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這正好讓大家探討「學習」其中一個重要的原意:裝備下一代,解決未來問題。經歷過2020的孩子,更應體驗到「戴口罩」、「社交距離」、「限聚令」為人們生活帶來的問題。只要家長及學校配合適當的安排,便可讓孩子學習如何解決人類的問題。 以我的小二兒子為例,當我和他商討後,他的科學實驗專題便選擇以「製造新環保外賣餐盒」為題,研究如何用牛奶提煉出「酪蛋白」,並親自用牛奶做出一隻餐碟。雖然做出來的「環保餐碟」硬度、外觀、製作費用等完全不切合巿場標準,但我看重的,卻是他解決社會問題的視野,這亦正是要經歷過人禍天災的一代才能學習得到的。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轉載自:2021-01-15 《明報》成長於2020孩子的得與失
Read more
  每年的12月,當一家大小在璀璨的聖誕燈飾下享受天倫,在夢幻繽紛的佈置下,期待着聖誕節的來臨時,另一邊廂,各大商場及店戶亦出盡渾身解數,力谷聖誕銷情,不斷鼓勵大家購買禮物,給身邊人傳遞愛意。或許你也正在煩惱為孩子選購什麼聖誕禮物,這亦是給予我們作為父母或師長一個好機會,趁機教導小朋友正確的消費價值觀,那就是將要購買的,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 是「需要」還是「想要」 「需要」購買的物品,明顯是我們的日常必需品,可能是替換一些更好質素,或更具效能的產品。家長為子女選購這類物品時,不妨向他們解釋購買的原因,以及教導孩子先在網上比較相同功能及性質的產品,讓他們從小明白到,廣告只能作資訊參考,在決定前,必須作「性價比」, 因為產品定價往往與品牌或廣告代言人掛鈎,所以不一定高價格就是好品質,有時低價格也買到好的產品,要當一個精明消費者。 玩具店是孩子的王國,但每次經過,不難發現,總有一兩個擦着紅眼睛的小朋友在扭買玩具。父母要處理這類情况,便要教導孩子分辨「想要」和「需要」。「想要」的東西,不一定是「需要」的東西。有時是因為個人的興趣或喜好,甚至乎是因為滿足心靈的需要,明明已有足夠的,但想要更多。這裏不是否定給孩子購買一些「想要」的玩具或產品,而是希望孩子可學習適當的期望管理。 冷靜3天 通過努力換取 當孩子提出「想要」的東西,家長不一定要即時滿足他們,反倒過來讓孩子先解釋為什麼想要這樣的產品。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先冷靜3天,就像現在坊間美容公司提出的「冷靜期」一樣(媽媽們一定知道),3天之後孩子仍然想要的話,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些任務清單,如做好功課、自己檢查書包、考試或測驗成績很好、主動做家務等,讓孩子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努力,灌輸儲蓄的概念,讓他們明白到「想要」的東西,是要通過自身的努力,用儲蓄來換取的。 向有需要的人共享資源 上述兩點,或許很多父母已經做到,在此我想提出一個更加高尚的價值觀,就是向有需要的人分享自己的有餘。我認為家長應讓孩子從小就明白到,今天他所擁有的,是上天給予的祝福;當你擁有充足時,其實可撥出一部分,向有需要的人共享資源。 父母可協助小孩建立習慣,在每年聖誕節也撥出儲蓄的一部分,為曾經幫助過他、關心過他的人表達一點心意,又或是捐助社福機構,幫助有需要的人。雖然孩子能送上的金錢不多, 但如果能把這個價值觀帶給下一代,我們的社會將變得更加美好。 最後,聖誕節來了,媽媽們也不要忘記為丈夫們獻上一點心意,可以考慮送一部PS5 router給辛勞的爸爸們,因這是他們上網「需要」的。(寫給我太太的,有同感的爸爸們也可以分享本文章)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轉載自:2020-12-01《明報》專欄:趁聖誕教導孩子正確消費觀
Read more
當你步出家門,踏足街道,必然會見到交通燈。交通燈的角色很重要,不論行人、司機,都需要依靠它的指示,來幫忙橫過馬路或行車。但可有想過,昔日香港還未有交通燈的時候,人們是怎樣生活的呢?   100年前的香港,車輛流量不多,交通不算繁忙,要管理交通,最簡單的,便是以人手方式處理。在1920年代,交通警以手杖及手號來指揮較繁忙的十字路口的汽車往來。後來,為免交通警日曬雨淋,於是設立交通亭,讓交通警可站在亭上指揮交通。隨着科技的進步,到了1950年代,小部分的交通亭增設了由人手操作的燈號,交通警可按當時的路面情况按動不同的燈號。雖然科技優化了交通亭,但在那個年代,交通警對路面管理的智慧及經驗,仍然是每個交通指揮點的核心。 時代巨輪一轉,到了香港的1960年代,所有交通亭已完全被全自動、不經人手操作的交通燈全面取代,交通亭在香港的歷史任務正式告終。這批電腦控制的交通燈,24小時運作,不需要進食,不需要去洗手間,不需要輪班,也不需要休息,基本上並不會犯上任何人為的失誤。那麼,過去40年一直在交通亭上付上了自己一生青春、盡心盡力為香港市民指揮交通的交通警,有天赫然發現自己的專業,竟被一條交通燈柱所取代,究竟他們會否抱怨科技奪取了人的工作?還是會不停反駁新科技不及人手的好呢? 人類經驗智慧 融入科技 了解過交通燈的歷史,不妨又看看今天教育與時代新常態的關係。經過這次世紀疫症,相信香港每個家長及教師,也經驗過何謂停課不停學,學生如何利用科技在家中遙距學習、進行活動。如今應用資訊科技在教學上,已經與「新常態」這個名詞混為一談。很多人都認為,教育新常態,就是指把平板電腦、不同的網上平台及系統應用於學生之上,把教育變革推在科技的尖端。 經過10個月來全港大規模的線上學習後,我深信教師和家長都會發覺,單單把教育放在科技上,並不是今天孩子所需要的,這樣發展下去,我們的孩子就像當年手動控制交通信號的交通警,當有更先進的自動化科技出現時,我們的下一代便會被取代。事實上,今天時代所需要的,並不是眼前最新的科技,而是要發揮人類智慧及經驗的傳承。像今天的交通燈,其實是把交通警對交通管理的敏銳及經驗,轉化成程式,編進整個香港城市每一條交通燈的程式裏,讓各交通燈能自動指揮交通,促使香港能成為一個更安全的城市。 今天,香港街道上已經找不到任何的交通亭,只有在香港山頂甘道的警隊博物館內才可以看到。或許在50年之後的歷史博物館中,也會放置一些2020年疫情下,香港學生利用平板電腦在家中上Zoom課的展品,來紀念這個年代的香港。但不管時代怎變遷,「教育」其中一項重要的功能,就是「承先啟後」,就讓我們一起努力,與孩子一起創造更美好的將來。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轉載自:2020-10-20《明報》專欄 交通燈的出現
Read more
外國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學童,不少透過線上學習補足學術知識,線上學校(Online School)是其中一項熱門選擇,學生能按興趣、能力調整步伐上課。德萃幼稚園及德萃小學總校長朱子穎趁疫情引入Online School概念,與實體學校互不取替,反而兼容並蓄,成為教學新常態。 網課無遠弗屆,不受時差、地域所限,外國的線上學校(online school)是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學習庫,學生按個人興趣、能力揀適合課程。 朱子穎指,線上學校可創造新價值,在疫情下發揮學校功能,「怎樣令Online School傳授知識方面做得更好?怎樣可培養態度,以及保持與同學的交流?若果做得好,不單是疫情下的選擇,(更)像其他國家的homeschool,選擇當區任何課程一樣。」 6月復課時,他曾向教育局查詢,若有家長因疫情未穩定拒絕復課,該如何處理缺課問題。他引述當局覆稱在線上課也適用:「我覺得是出口。」 線上學校有規矩有規劃 德萃Online School強調「知識、技能、態度、社交」,較普遍網上學習更有規劃,傳授知識與技能以外,亦兼顧建立學習態度,維持社交功能:例如透過直播教學軟件另開群組的功能,幼稚園師生比例可降至一對四,甚至有單獨「會面」、授課環節,基本上已增加師生交流互動。 小學組網校的時間表乃早上8時半至下午3時半,學生可隨時透過文字或錄音發問,老師會在「空堂」解答。「當堂建議教學時間是廿分鐘;抽出10分鐘是發問、『轉堂』準備。」 朱子穎強調,學生在線上學校同樣有身份,不能匿名或隱藏身份,令學生明白網絡同樣有規矩,為網上言行負責。 疫情不穩,朱子穎預視將來或動輒停課,該校同時在手冊貼上Online School時間表,老師須準備線上、線下課堂:「未來世界只有更多變化,重點是,我們怎樣適應得到。」 實體與虛擬界線漸模糊 外國不少在家自學學童採用Khan academy、Laurel Springs等線上學校系統,按能力、興趣選取科目組合。本地在家自學孩子將來可有空間「入讀」線上學校?而停課期間,確實有不少他校學生「插班」。朱子穎說:「面試時,我真的問這類學生,尚未正式復課,現在來我們學校卻有點匪夷所思,只是提供網課也來插班?原來對方曾觀看我們學生的課……意識形態確是有改變,當籬笆(在家自學與學校)已模糊,我覺得社會上不同持份者,包括家長、當局(可)探究一下實體與虛擬學習分別在哪裏?」 網課無遠弗屆,他有學生不在香港,完全沒有時差障礙,仍能如常交功課:「這種新常態,最後可否發展成兩者mixed mode(混合實體與虛擬)?」他強調,只有德萃的日校學生才能上該校的線上學校。 教育局:容許在家自習學校教材 第四波疫情來勢洶洶,若學校尚未停課,但家長選擇在家使用學校的遙距教學,是否視為「缺課」?教育局向《蘋果》覆稱,學校須在學生連續缺課的第七天,向教育局申報有關個案;不過,現時跨境學生及非華語學生暫時未能回港上課,學校本學年點算實際在學人數時,只要學生有參與網上學習或進行遙距學習活動,亦會「點算為在學學生」。 若家長對面授課堂有所顧慮,局方指「可考慮讓子女留在家中學習;而學校應彈性地處理學生告假事宜」。局方形容「疫情未來極可能反覆」,家校均要為學習「新常態」做好準備,「隨時靈活採取不同學習模式,讓學生持續學習」。   轉載自:2020-10-20《蘋果日報》德萃引入Online School 
Read more
  最理想的學習,是把知識融入日常生活。在疫情期間,有一班小學生便運用他們在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學到的知識,自製防疫用品。雖說不上是驚天動地的發明,產品也未臻完美,但學生敢於創新、反覆實驗的精神,已值100分! 文︰沈雅詩 疫情肆虐,大家回到家中,當然想第一時間把口罩處理好,避免把病毒帶入屋。在漢師德萃學校讀小六的Rio,同樣有這種想法,於是靈機一觸,設計出一個人工智能垃圾桶。「我的構思是,當大家一踏入家門,儀器便識別到我們戴着口罩,於是垃圾桶就自動『走』過來,再打開蓋,讓我們把口罩放入去。」 第一代紙皮桶 為姊姊設計 Rio是學校Elite STEM Maker的成員,對STEM有基礎概念,也熱愛發明。今年初,疫情尚未全球爆發時,Rio便帶着自己研發的第一代智能垃圾桶,隨教師遠赴英國倫敦出席當地教育科技展(British Educational Training and Technology Show,BETT)。他笑言,自家設計「識郁」的垃圾桶,靈感源自經常躲在房間看書的姊姊,方便她足不出房也可以掉垃圾,「那時我用兩組微型電腦編程,配合gesture sensor(手勢識別感測器)模組去操作垃圾桶的移動方向及開關。不過,那個垃圾桶用紙皮製造,不太耐用」。 不斷改良 科學融入防疫生活 其後新冠病毒疫情愈趨嚴重,Rio每天都要佩戴口罩,於是他立即改良設計,希望把智能垃圾桶應用到實際生活上。德萃小學部創新及教學研究主任馬卓麟說,這就是STEM的精神,「要不斷嘗試改良,把科學知識融於生活」。 人臉識別入屋者有否戴口罩 為了讓垃圾桶懂得找出需要服務的對象,Rio用上AI人臉識別系統來提升功能,「我從不同角度,影了70多張不同人戴上和沒戴口罩的相片,再供AI系統學習,並在微型電腦上連接不同的組件及模組。當AI系統偵測到有人戴着口罩入屋,便會向垃圾桶傳輸指令,於是垃圾桶就沿指定的軌迹趨前,然後開蓋,讓入屋者可立即棄掉口罩,再待5秒後自動關蓋退回原處」。他補充,這個智能垃圾桶的好處,是用家在家門前已經處理好口罩,減低把病毒帶入屋的風險。               轉載自:2020-09-29《明報》小發明家:小六生研發AI垃圾桶 自動走近收口罩
Read more
全方位學習 德萃小學校長朱子穎表示,在停課期間,學校每個年級的學 生每天至少收到4科主要的學習材料,當中包括3科主科,即中英 數常科學,以及1科音體美德育等其他學習項目。每科都會由老 師拍攝約15分鐘的片段,並上載至網絡平台,學生可從中學習相 關知識。其次,校方對師生關係及態度學習也非常重視,因此, 低年級學生每星期都有3至4堂實時教學。老師可和學生重溫過去 一星期裏所學到的知 識,並加以鞏固,這 也是問答時間,讓學 生可釐清疑惑。最 後,每星期都有一堂 名為DreamStarter 課堂,校方會遨諝不同界別的人士如科技人士演講,讓學生可跳出 原有框架,在跟對方互動下,加深對世界的了解。 為孩子裝備 朱校長表示,停課期間的網上學習對學校政策沒有太大影 響,因為學校於2年前已全面推行電子學習,學生和老師都對 電子學習非常熟悉。平日上課時,每位學生都有一個「電子書 包」,內有一部平板電腦,供學生學習使用。使用電子器材是將 來整個世界的趨勢,為裝備孩子使用電子器材教學是必須的,只是要讓學生明白學習與沉迷的分別,因此對老師的培訓對學生的 教育也非常重要。校方認為最重要的是學校的思維,學校應跟上 世界的潮流不可只着重於實體教學上,不管是線上線下都應隨 時準備、互相補足。校方將繼續推行電子學習,並和竇體學習結合,推出更好的課程。 轉載自:2020-06-01《Super PARENTS學前&親子》061期 德萃小學早已推行電子教學
Read more
隨着教育局在8月31日開學前一天,宣布9月中旬幼稚園、小學及中學的復課安排,看來第三波疫情較為穩定了。教師、家長及學生們一邊忙着網課,一邊預備9月尾的復課,繁忙生活不可開交。回顧這一波的疫情停課安排,最令我難忘的,莫過於如何處理去年小五,即今年小六學生的呈分試安排了。   呈分試對小學生之重要,在於這合共3次考試的成績(小五一次、小六兩次),會經就讀學校呈報上教育局,作小六生中學分配學位之用。今年6月第一輪復課之時,小五生正接受第一次的呈分試,但疫情之後突然惡化,教育局亦宣布停課,導致不少學校的呈分試考了一半都需要取消。作為學校,當然會收到不同家長的聲音,有的說應該及早取消,以免學生在上課途中,或在學校人群聚集時交叉感染;有些家長則認為,無論如何也應該讓學生完成呈分試,好讓大家的精神壓力不要這麼緊張,更不用在整個暑假中,家長也要和學生繼續溫習呈分試的內容,令整個家庭都喘不過氣來。 改變既定系統規則 帶來什麼衝擊? 大家平心想想,討論疫情期間應否繼續呈分試,其實難有對錯定斷,意義不大;更值得反思的是,假如香港真的因疫情或其他情况,需改變一些既定的教育系統及規則,例如取消小一入學、呈分試、中學文憑考試(DSE)的話,會帶來怎樣的衝擊? 家長由孩子3歲開始,便為他們報讀面試班,經歷多次的模擬練習,為的就是要準備K3的小一面試,升讀心儀小學;小五生花了幾年時間,無限做補充練習,每天放學趕去補習,為的就是要面對呈分試,考進心儀中學;到了中學苦讀6年,來到中六最後一年面對一次定生死的DSE。如要取消的話,我們的年輕人又如何進入大學? 教育本質 需與時並進 人類歷史總是在重演,起源於隋代的科舉制度,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的制度,同時讓取得了功名的讀書人免除差徭、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等,給予讀書人改變人生及家庭命運的一個重要機會。不過,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並非因疫情緣故,而是歷年來一直沿用「四書」、「五經」、八股文出題,內容太「離地」,為人所詬病。最後經袁世凱奏請慈禧太后後,在1905年以光緒帝名義廢除了科舉。從這個歷史片段可見,教育的本質,必須與時代接軌而作出交替的變化。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由小念到大的說話,又是否反映着我們的華人文化,一直視教育為「脫貧手段」?科舉制度的興衰告訴了我們,假如時代不斷變更,新常態不斷交替,教育制度其實必須與時並進,並為世界而隨時改變。如果香港人所關心的「教育」,只剩下一關又一關的考試,卻失去了預備孩子進入未來的責任,我們的下一代又會變成怎樣呢?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轉載自:2020-09-08《明報》專欄 取消呈分試 比取消科舉更難  
Read more
We welcome par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our Diamond Hill Campus to register for the upcoming school tour. Our teachers will share with families the unique child-centered bilingual approach and the admissions details at AOG St. Hilary’s College(Primary Section). (School Tour will be arranged in small groups.)    Powered 
Read more
  ===原定19/9 《2021-22 德萃小一入學資訊日及校舍開放》改為網上直播=== 親愛的家長: 相信家長已熱切期待對本校課程了解及參觀校舍,本校已為19/9舉行的《2021-22 SH 小一入學資訊日及校舍開放》作好所有準備,唯考慮疫情仍然反覆及公眾安全,經過多番討論及咨詢校董醫生及專業人士意見,本校決定更改19/9的實體參觀活動,並改以網上FB Live形式,於19/9 15:00 進行,內容將與實體形式一樣,待疫情進一步緩和後再安排校舍參觀。再次感謝家長對本校的支持,不便之處,敬請原諒!讓我們一起預備孩子的未來! FB Live 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sthilarys.edu.hk/ 朱子穎總校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