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欄:自己孩子學校自己選

 

每年的4、5月,都是幼稚園PN、K1、小一及中一選校的季節,適齡學童的家長也在煩惱為孩子選擇什麼學校好,津貼、直資抑或私立學校呢?本地還是國際課程好?我家的孩子適合happy school輕鬆愉快學習,還是傳統有完整課程規劃的學校?選擇以廣東話學習或是普通話成效更高呢?或許,近期更熱門的考量是︰我們一家是留在香港生活,還是舉家移民到外地重新開始?

在現代的後工業資本主義社會,「選擇」是每個人的權利,「選擇」愈多,我們所擁有的自由愈多,我們就更感快樂。以今天你走到超級市場裏選購牛奶為例,你可在貨架上按自己的喜好選擇全脂、半脂、低脂或脫脂;你又可選擇不同產地的牛奶,甚或選擇朱古力、香蕉、士多啤梨、咖啡等不同味道。大家都可按個人喜好選購合適的牛奶而感到更滿足快樂。

過多資訊 反使選擇不理智

在超市貨架前慢慢選擇喜歡的牛奶相對簡單,因為牛奶不花幾天便喝完或過期,你發現這品牌不合口味,下次選另一款就好了。但如果你在海量的選擇中,只能選一款牛奶,並要喝6年,這個「選擇」的過程,就明顯令你不快樂。因為有太多不同款式的牛奶可以選擇,但我們潛意識知道自己沒有掌握全盤資訊,於是便開始四出蒐集資料,包括在網上論壇爬文、閱讀大量專家的文章、參與專家的講座,甚或到廠房實地考察。結果我們的選擇,是通過看別人怎麼選而去作決定,我們也會顧及什麼是社會可接受的才作選擇。很多時候,我們選擇好了後,仍會無休止地閱讀關於已選定那款牛奶的評論,因為我們要說服自己,確定我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6年喝同一款牛奶,就算選得不合口味,也只是每天早餐的飲品而已。但要選擇自己子女的教育,情况便截然不同。今天過多的教育資訊,反倒使我們更不理智,因為家長清楚知道,就算做足「功課」所作出的選擇,也未必是最好。選了A校,卻擔心B校才更合適,於是不期然產生焦慮及內疚感。結果在選校過程中,我們都交由潛意識掌控,或受網上論壇、親友、手機內的家長群組所影響,令整個過程變得隨機及不理智了。

好學校標準 新常態下轉變

家長必須緊記,我們是在替自己的孩子選校。因此,不應單以別人的口碑或以排除法來選擇。只有家長才最清楚知道自己孩子的性向發展及學習需要。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孩子應付未來,即未來數十年的社會需要。過去一年疫情之下,近乎全世界的學生都在家中學習,究竟學校為學生提供了什麼?過去50年好學校的標準及指標,在疫情後的新常態已不再合用,這正挑戰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才是「好學校」?

家長不應輕易放棄選擇教育的權利,並要意識到,過去社會大眾所認定的好選擇,今天已出現明顯的變化,更何况要教育面向未來的孩子。社會顯然在變革,選擇和改變總是連在一起,活在這個時代的家長,實在要重新思想,你希望將來活在一個怎麼樣的社會,那今天便為子女選擇匹配的教育。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轉載自:2021-04-20《明報》專欄:自己孩子學校自己選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