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dmin

有研究發現人的一生平均感冒200次,如果世上有一款魔法藥水可以百毒不侵,小朋友會嘗試嗎? 轉載自:2025-03-19 《RTHK 香港電台》凝聚香港 – 童話香港 – 給你一瓶魔法藥水
Read more
  「開門七件事」是從前煮食的必需品,小朋友知道當中包括哪七種物品嗎?,他們又覺得家裡有哪些最重要的日常用品?   轉載自:2025-03-11 《RTHK 香港電台》凝聚香港 – 童話香港 – 開門七件事  
Read more
本校學生接受《RTHK 香港電台》凝聚香港 – 童話香港 訪問: 有些人會因為貪小便宜,結果誤墮騙局,小朋友認同這個世界沒有免費午餐嗎?他們甚麼建議可以提防受騙? ============ 轉載自:2025-02-11 《RTHK 香港電台》凝聚香港 – 免費的東西是最貴 
Read more
現代社會急速變化,我們應如何幫助小朋友做好準備,讓他們有能力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操練式學習仍會是主流教育理念嗎?AI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與學中又扮演甚麼角色?就讓德萃幼小中學校發展總監、德萃小學部總校長 朱子穎(朱校長)與大家分享他的看法,讓師長們了解如何以更合適的方法與孩子同行,幫助下一代成功與未來世界接軌! 朱校長表示學校由去年開始,已全面教授學生如何使用AI支援學習。 教育需配合未來發展需要 操練式學習氣氛籠罩亞洲許多地區,求學也是求分數,但愈來愈多人相信教育不只有一條路,提倡愉快學習的朱子穎校長就有另一番見解。「對我而言,會較看重Future Ready(為未來作好準備)這個概念。以我兒子為例,正就讀小六的他在2045年已投身社會工作,所以我經常會問自己:『到他上班的第一天,他的雇主會要求他具備甚麼能力?』從這角度看,我們今天讓孩子學習的,能否為他們的未來做好準備?現今的教育可否達到Future Ready的目的?」 朱校長認為,時代在變,社會發展走向也在變。因此,培育社會未來棟樑的教育方法也應有所改變。「尤其在AI發展一日千里的時代,我反而更擔心小朋友現在所學習的,到未來會否變成Future Irrelevant(與未來無關)?例如部分純粹靠背誦或搬字過紙的功課或要求,相信很大機會在未來難以大派用場。作為教育工作者及家長,都應當好好思考這一點。」 關於補習和考試…… 朱校長認同學生追求知識的重要性,也不諱言補習有其存在價值。「例如一些父母要上班,家中沒有人看管做功課的,或是學習能力與同齡小朋友有差異的小朋友,就可能需要補習。但如果是為了配合考試制度,爭奪升學學額資源而補習,卻會無形中增加學生的壓力。」他認為,學習與考試完全掛鈎的社會想法已不合時宜:「到學生踏入社會工作時,仍需要在45分鐘內,靠一張紙、一支筆、一個腦袋去考試嗎?如果考試與未來職場需要脫鈎,教育是否仍然要老樣子?這絕對值得大家反思!」 朱校長指出,在期盼本地考試文化和系統出現改變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長不妨深思教育的真義:「打個比喻:驗眼的目標不是為了通過視力測試,而是要檢測有否出現近視及如何令視力更清晰。同一道理,考試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而上學也不是為了考試。」 提倡體驗式學習 既然求學不只為分數,學校今天又應該用甚麼方法讓學生的長處及多元能力被看見?朱校長認為,近年許多學校推行的體驗式學習,可鼓勵學生主動學習,亦更容易呈現他們的能力和學習成果。「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盡可能在合理的情況下加入一些動手作的評估,讓小朋友有更多實際操作機會。正如我常說的:『你將孝順二字抄四次,你只能學習到怎樣寫這兩個字,但不代表你真正孝順。』即是很多小朋友的能力,其實是需要具體實踐出來才能作出評估的。」 體驗式學習可鼓勵學生主動學習,亦更容易呈現他們的能力和學習成果。 助小孩子追夢 正因為明白到體驗式學習有助學生成長,朱校長早於2018年已在校內推行DreamStarter計劃。「這計劃讓學生每年可花部分時間尋找自己的夢想,而這個夢想不是空談(例如說要做一個太空人),而是要真正達成某些目標,甚至幫助一些人。過往就有參加此計劃的學生以『關心本地蜜蜂』為夢想,進行了一連串實際工作,如參觀養蜂場、跟養蜂場職員對話等,他們最後更動手做Research,並於校內創辦了一個Bee Hotel。這個例子,正正反映了學生的知識不但源自課室、書本或電腦,也應從實際生活的學習歷程而來。」 讓小朋友及早掌握未來所需技能,將有利他們與未來社會接軌。 科技讓教師更專注於教學與學生成長 除了體驗式教學外,朱校長也大力推動創新科技教育。從學校層面,他由2018年起已在校內全面採用人工智能系統。「主要原因是過去家校溝通效果未如理想,學校往往要靠手冊或通告才能與家長溝通。然而,現今的家長每天工作十分忙碌,往往在下班後才有時間為小朋友對功課和看學校通告,壓力之大不足為外人道也。因此我們決定跟隨大趨勢,應用AI解決現有的家校難題,而事實證明在採用GRWTH系統後,老師能緊密與家長溝通,而家長亦隨時隨時接收到學校資訊,為子女的學習作出支援,下班後不用忙於看通告,能把寶貴的時間用來陪伴和關心孩子。」 朱校長更以自己兒子為例:「在GRWTH的學生智能發展系統協助下,兒子由2018年開始的成長歷程,包括參與活動、不同能力的數據都能被一一仔細記錄,成為一個可供老師或家長參考的成長檔案。」此外,GRWTH去年推出的「AI跨系統正向/多元智能發展平台」,亦能將學校和學生數據變得簡單和統一,減輕教師的行政工作,令他們有更多時間專注於教學工作和學生成長。 朱校長認為在2025年的今天,AI仍未取締人類,但懂得使用AI的人必然會取締不懂使用AI的人。 朱校長指出,他提倡以AI協助成人工作和培育小孩,其中一大重點是及早建立小朋友未來所需技能。「打個比喻:當人類發明了原子筆後,毛筆就很自然地成為了一件藝術品。到了今天,我們並不反對人類善用腦袋去思考和發揮創意、Critical Thinking仍然是人類的強項,但我們亦很清楚在現代社會,單靠人類腦袋的運作並不足夠,因為在AI時代資訊會爆炸,會產生許多不同想法和可能性,所以學生必須要學懂使用AI。在2025年的今天,AI仍未取締人類,但懂得使用AI的人必然會取締不懂使用AI的人。因此我們學校由去年開始,已全面教授學生如何使用AI支援學習。我們希望透過小朋友認識和體驗這工具後,就像我所講的比喻——你擁有了原子筆,但不代表你不用把字體寫靚一些,卻可以節省磨墨、洗毛筆的時間,去繼續發揮學生更多的可能性。」 陪伴同行十分重要 朱校長強調,要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家校合作很重要:「有些學校會給學生較多功課來鞏固知識,有些則着重給學生不同的體驗,兩者沒有對錯之分,只是期望不同而已。家長和校方朝着共同方向培育孩子,自然事半功倍。」 最後他寄語每位家長:「不要過度保護孩子!我深明每位父母都因愛錫而想保護孩子免受傷害,這的確是我們的責任,但我們也要知道,有時候在合理安全、可行的環境下,讓小朋友經歷挫折、受傷或不如意,才是他們成長的重要一課。過度的保護反而有礙他們成長。陪伴他們一起經歷困難和挫折,更能培養到他們的抗逆能力,而且有了父母擔當同行者,孩子在長大後若遇上困難,也會願意和父母分享。」 轉載自:2025-02-05《親子頭條》朱子穎校長提倡體驗式學習 教育重點:讓孩子教育與未來接軌
Read more
本校學生接受《RTHK 香港電台》凝聚香港 – 童話香港 訪問: 「身體健康」不能只靠寫新年揮春,小朋友有甚麼建議可以預防染病?   轉載自:2025-02-04 《RTHK 香港電台》凝聚香港 – 童話香港 – 只想身體健康?! 
Read more
  我認為,今天的香港,基本上每一天每一個人的生活都與人工智能(AI)緊接,息息相關。可能你以為沒有這麼誇張,但我可以告訴你,只是你看不見,但不代表AI不存在。AI以驚人的速度融入及改變我們日常的生活及工作方式,但也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如何培養學生在這個AI主導的時代中生存和取得成功?答案很清晰,不是要孩子放棄思考,而是要讓他們擁有「第二個腦袋」——批判性思維與AI的結合,才能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 批判性思維:教育的核心根基 無論時代或科技如何變遷,批判性思維仍是教育的核心基石,其重要度從未減弱。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使孩子能夠獨立分析問題、質疑現狀,並在海量信息中甄別真偽。沒有這種能力,孩子可能成為科技的被動使用者,而非積極的創造者。然而,在AI迅速普及的今天,僅僅擁有批判性思維是不夠的。AI技術能以極高的效率生成內容,但它無法代替人類的直覺、情感和價值判斷。因此,孩子需要學會如何與AI協作,將其視為輔助工具,而非取代自己的思考。 一個腦袋不夠未來使用 AI的強大不僅在於它能執行複雜的演算或分析大量數據,更在於它能生成前所未見的內容,例如圖像、文章或音樂。這使得AI成為了一個人人都能使用的創造力放大器。但如果我們僅僅依賴AI生成的結果,而不懂得如何評估、改進和創造,那麼很可能被技術本身所限制。 正如一些教師和家長擔心的那樣,學生可能會利用AI工具來完成功課,這似乎會削弱他們的思考能力。然而,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使用AI本身,而在於我們是否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使用它。當我們引導孩子將AI視為「第二個腦袋」,協助他們作更深入的探索和創造時,AI才能真正發揮其潛力。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在使用AI的過程中,既能保有自己的思維深度,又能藉助工具拓展創造的邊界。 技術與人性的平衡 話雖如此,作為教育者在擁抱AI技術的同時,必須緊記教育的根本目的:塑造完整的人才。我們不僅需要教會孩子如何使用技術,更要幫助他們理解技術的局限,並在使用過程中堅守人類的價值觀。例如,當AI為我們撰寫報告或創作時,我們是否仍能保留自己的聲音與風格?當AI得出的結果影響我們的決策時,我們是否能判斷結果的真善美?這些都是AI教育中不可忽視的議題。 家庭成為探索起點 除了學校,家長的支持也至關重要。家庭可以成為孩子探索AI技術的重要場所,例如,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使用AI工具,討論生成內容是否合乎實際,幫助孩子建立批判性的思考框架。同時,家長還應鼓勵孩子探索AI的可能,例如可否讓子女透過AI的協助,完成父母職場上的簡單任務或工作。 AI時代的到來,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與方式。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僅僅擁有一個「腦袋」已不足以應對未來挑戰。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並讓他們學會如何靈活運用AI等新興技術,以創造新的價值。這不僅是孩子面對未來的生存之道,更是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關鍵。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轉載自:2025-02-04《明報》專欄:將AI視為「第二個腦袋」
Read more
回顧2024年,本港雖已全面復常,但早年嚴峻的疫情,仍然為學生以至教育工作者,留下深刻而長遠的影響;而另一方面,後疫情時代,也加速了本港學校的數碼化轉型,帶來改變的契機。在全球一體化環境下,究竟香港未來教育,應何去何從?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啟信學校校長蘇炳輝、德萃幼小中學校發展總監及小學部總校長朱子穎、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校長林德育,齊齊在2025年的開始,分享他們對教育的看法。 ◆德萃小學部總校長朱子穎:自研AI Chatbot改功課 一對一指導提效能 AI熱潮在2022年尾席捲全球,德萃幼小中學校發展總監及小學部總校長朱子穎喜見在2024年,本港有不少學校、教育機構,都相繼開展跟AI相關的項目,例如舉辦教師培訓工作坊,輔助教師利用AI工具去處理日常備課及行政工作;也有學校增設AI課程,裝備學生掌握這個未來技能。展望2025年的教育趨勢,他相信重點是研究如何通過AI,幫助學生獲得更個性化的指導,提升學習效能。 他指出,當前教育遇到最大的難題,是師生比例高,而這個格局,亦是在整體教育資源有限下,暫時難以打破的,「香港學校,一般來說,大約是1名教師面對20多名學生,儘管我們都明白,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差異,學習進度不一,但在現實限制下,教師實在無辦法像私人補習導師般,替每名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學習指導。然而,隨着AI的普及,卻有可能突破這種局限,為教育帶來改變!」 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也是「IT達人」的朱子穎,數月前就小試牛刀,在Poe平台開發了一個AI Chatbot,原意是用來協助該校教師批改功課,減輕他們的工作壓力,但因為教師反應一般,他遂轉移開放給公眾免費試用,結果首月,已經吸引到逾4000名家長使用,「其實操作很簡單的,只需要用手機對着功課拍一張照片,AI Chatbot已經可說明此份習作的學習目標,接着會自動批改功課,然後分析孩子的學習表現,繼而針對其需要,提出建議和改善策略」。他認為「分析」這一環,在教育層面上,意義重大,「理想的教育,不是單單讓學生做完、考完便算,而是需要審視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這方面,AI可以幫上許多」。 談及Google開發的AI Gemini,也新加入即時語音互動和熒幕分享功能,朱子穎說,若能善用AI工具於教育領域,在學校也能做到一對一的個性化學習指導,「假如學生有不懂做的功課,只要透過熒幕分享功能,讓AI閱覽,AI便會通過提問,去引導孩子思考、理解題目,從而完成作業」。 他又謂,現時全港所有學校都有Wi-Fi網絡和充足的流動電腦裝置,加上教師能輕易參與到專業發展課程或活動,這對於香港推動AI教育革新,相信有一定優勢。 轉載自:2025-01-07《明報》教育展望:AI勢不可擋 社會加速轉型 多元、個性化學習 助孩子聯通世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