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欄 : 爸媽不是因你優秀才愛你 

 

 
當父母的,一定愛自己的子女,由於每個父母自身家庭背景成長不同,所以每個父母表達「愛」的方法也不同。如何表達愛子女的方法沒有對錯,但如何讓孩子感受到「愛」卻是一門學問。當我們每天與孩子相處,很多生活瑣事操作,如30分鐘內吃完飯、20分鐘內洗好澡等,有時讓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不少爭拗。更甚者,當談及學業成績、做功課、默書考試等,更令不少子女與父母產生衝突,讓我們當父母的忘記了愛子女的初心,也有時窒礙了孩子們感受父母的愛。
 
父母對子女是無條件的愛
華文文化裏,亦有一種「因子女孝順父母,所以父母愛子女」的概念,使我們不時衝口而出:「如果你不聽話的話,不配合的話,爸爸媽媽不愛你。」 我當然不是鼓勵父母縱容子女,讓子女行為及態度上完全不受控制及監管,但我們需要認清一點,父母對子女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這份無條件的愛,亦讓我們對子女產生很大的期望,期望自己子女變得優秀,父母用盡一切方法培育孩子比別人在學業、比賽都更出色,亦出現了華文地區獨有的課外活動文化。
 
在我看來,香港家長對課外活動有兩個極端:有一些家長為子女的活動時間表編排得密密麻麻,每天放學後有不同的班組,星期六上午及下午各3個不同的活動,目的讓小朋友更充實度過每一天,為子女爭取每一個參與比賽的機會。另一些家長,認為這樣的生活太過壓迫,一個課外活動也不為子女報名,放假有空的話帶子女郊遊去,家庭參與一些簡單不同的聚會,隨心出發,讓小朋友自由地成長,讓他的童年盡情放空,享受每一天。
 
「成敗歸因」能力轉移
究竟為子女報多少個課外活動才是合適?是否課外活動愈多愈好?要了解這些問題前,最好了解為何要學童參與不同課外活動的原因。我們很容易理解年紀細的時候學習樂器、外語、舞蹈、運動是最好的時機,但當然有時過早壓迫孩子學習,只會揠苗助長。但一般情况下,適當為子女安排課外活動,除了讓他們充實時間,建立身心有益的興趣之外,最重要就是「成敗歸因」的能力轉移。「成敗歸因」指的是當小朋友失敗或成功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有正確的概念去理解成敗的原因, 明白到成功非僥倖。例如當小朋友參與一場田徑比賽得到獎牌,讓他明白努力練習就是成功之道,他便可以把這個學習經驗,轉向其他能力方面,如果想中文成績進步,也需要同樣地努力練習。反之,也要讓孩子通過不同的活動,明白到今次失敗並不重要,只要下次努力,也能夠成功。如果孩子從課外活動上得到以上經驗及能力,將來面對人生不同的挑戰及困難,也當用上「成敗歸因」的正確思維,便能面對人生各種的挑戰。
 
農曆新年將到,假期之間父母有更長時間與子女及家人一起相處,讓我們再次在歡慶節日裏一同反思生育子女的初心,不是因為我們的子女比其他人優秀,所以我們才愛他們,無論孩子的個性、外貌、能力如何,作為父母也要珍重上天給我們這個小禮物,用愛好好栽培他們成長。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