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h!爸媽》報導 融合國際課程的本地學校 朱子穎總校長:我讓孩子多一個選擇

天虹小學前校長朱子穎(下稱朱校長)在今年3月宣布辭職,及後宣布會擔任德萃小學總校長,引來教育界熱議。他曾是天虹小學的白武士,將天虹從殺校邊緣,變身成為東九龍炙手可熱、大受家長歡迎的學校。現在,來到德萃小學(下稱德萃),他又如何領導這間只成立了短短兩年的小學,繼續他的教育夢呢?德萃會否成為另一間天虹小學?

本地課程國際教法  升中出路更廣

德萃採英普教法,以普通話教授中文、常識,其餘科目如數學、科學、音樂等則以英文教授,模式看似國際化,但卻行本地課程。漢師德萃學校馮鑑邦校長(下稱馮校長)指:「我們的校本課程糅合了3種課程的精髓,包括國際課程IPC、IB的PYP課程和本地課程。我們一方面認為本地課程有它的可取之處,另一方面卻希望在課程中加入 inquiry-based learning(探究式學習)。」令課程變得國際化,務求為孩子帶來最好。

「換句話說,我們的小朋友在5年級會參加呈分試派位,往後便可選擇升讀其他本地中學、德萃中學部或國際學校。」朱校長解釋這個定位是源於給孩子更多選擇:「很多時父母需要在孩子6歲讀小學甚至更小的時候,選擇升讀國際學校或傳統學校。德萃可以給孩子和爸媽多點時間,去到5年級時再考慮自己的將來的升學路。」


德萃4-6年級都是行電子書包班,學校每年都會檢討這個政策。對於有家長認為這些電子奶嘴對孩子的整體多少會有影響,朱校長則言:「我們不會全堂課都望着電子儀器,對眼睛等的影響其實沒有想像中的深。家長不能只看電子儀器的壞處而忽視它 的功用,只要好好運用,電子課本的好處不比實體課本少,至少孩子的書包,不再像石頭那般重。」

 

至於課程設計,馮校長指今年和明年都會是6堂課,兩年後會由6堂變成4堂,4堂課中會平均涵蓋中英數常、科學、音樂、編程等課程。4堂都會安排在早上,下午則是Dream starter和OLE課程。德萃引入17個聯合國目標如女性平等、食水資源等社會問題,成為探究框架,讓小朋友用小眼睛宏觀看世界。即使一年級的孩子,也可以嘗試解決世界性問題,用自己的同理心去體驗這個問題。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珍貴的,朱校長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為社會帶來改變,相信自己就是改變世界的下一個小朋友。

考試不是求分數 學校Present有take two 

德萃一年有兩次評估,與其他學校不同,德萃在評估前一個月設有家長日,令家長可以在評估前一個月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朱校長指:「德萃的評估是訓練孩子的競爭力,這個競爭力不是要和別的同學競爭,而是通過評估,去裝備自己,將來有能力服務社會,解決30年後的問題。」

在朱校長眼中,很多時學校和父母會限制了孩子的學習範圍,令到學習只為預備考試。他最希望推行的,是不溫習默書和不溫習考試,「考試的分數不是用來比較,而是反映孩子的學習進度,考試的意義亦然,這樣才知道孩子到底吸收了多少。」


另外,平日亦有恆常評估(約一個單元一次),學校會讓學生自由選擇如影片、話劇等呈現方式。馮校長提到,學校會給予學生第二次的發表機會,「我們很著重學生精益求精的態度,如果學生在發表後,聽到其他同學分享,希望提出新的想法,他可以再次發表。」只要孩子有此想法,絕對會給予機會發揮。

老師個個18般武藝 學生用以致學才是正道

「學以致用」聽得多,馮校長認為「用以致學」才重要,「由學生自己主導,自己找尋答案和幫助,這樣的學習才深刻有用。」

例如在學校的圖書牆,不時會有書本從書牆掉下,有學生向老師反映這個問題,德萃老師不會找師傅來修理,而是問學生會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有學生提議用繩、魚絲等擋住書本下半部,或加魔術貼在圖書背後,讓圖書牢牢地放在書牆上。老師會讚揚學生的提議,給予信心,甚至讓他們親作嘗試。

老師在德萃的角色,就像愛因斯坦名言:「我從不教我的學生,我只試圖提供能讓他們學習的條件。(I never teach my pupils, I only attempt to provide the conditions in which they can learn)用學習上的硬件,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

德萃共有52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師,朱校長用了半年時間去招集他的團隊。「我們老師對教育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他們其實個個臥虎藏龍。」原來不少老師有雙重身分,例如馮校長是作曲人,有的老師是youtuber,有的懂5國語言,有的曾到敘利亞當義工。朱校長非常欣賞他的團隊:「老師很容易被定義只在課室教授知識,其實多種身分反令我們的教學更加多元。」


與一般學校不同,教員室的設計不是用隔板分開每位老師的工作桌,而是採用open office
的設計。「一間學校最重要不止硬件,還有軟件。小朋友一天對得最多時間就是老師,因此有優質的課程,更需要優質實踐課程的人。」在此開放式設計,老師不再自顧自工作,而是能多溝通交流,一起構思課程

禮堂化身圖書館  環境是孩子第三位老師

德萃小學有兩間校舍:大埔德萃小學和漢師德萃學校(旺角)。兩所校舍在課程、時間表、校歷表等運作上,都是一致的,只是上課地點不同,家長可跟意願選擇。例如一年級,會有4班在大埔,4班在漢師。兩校老師會利用通訊軟件溝通,作備課安排。

朱校長指兩校最大的不同是環境:「我們很相信『第三位老師』這個信念。第一位老師就是課室老師,第二位老師就是同輩之間,第三位老師,就是學習的環境。我們相信環境設計會影響學生學習,例如在漢師這裏,我們整間學校以圖書為主題,將學校結合圖書館;大埔那邊是樹林,有草地有足球場,希望學生從學校設施學習永續發展這個概念。」

即使漢師校舍已有70年歷史,朱校長仍然花盡心機和創意重新執修。問到為何不拆卸重建,朱校長坦言:「重新建築的費用都是由學費、甚至納稅人的金錢去繳付,既然這個校舍已經存在這麼久,為何不好好利用每個地方,令資源集中在學與教,讓小朋友學得更多?」

 


走入學校,你會發現由入口開始,校園每個角落都好像置身於圖書館一樣。「這間學校其實是「school-brary
」,我們寧願書被揭爛,都好過吽爛。」學生可以上講台借書,他們坐下休息地方就是書架,甚至有學生曾跟校長說他今天看了39本書,馮校長肯定地說:「這就是隨手能閱讀的好處,閱讀能增加知識的機會。」

「莫道你在選擇人,人亦能選擇你」

德萃將在10月27及11月3日舉行面試,馮校長表示希望在面試中,看到小朋友願意表達自己,幫助別人和不怕失敗,這都是理想中的德萃孩子特質。不過他也認為在面試過程中,並非只有學校在選擇學生,「面試過程好像是學校選學生,其實同時也是學生選學校,因此我們希望尋找一些和學校意念相同的家長。」

例如,馮校長提到希望爸媽不要參與孩子的功課,「我們學校有個「No Parent Homework」政策,自己的功課自己做,我們想將這個學習還給孩子,就算他有不懂,就讓老師教回孩子。不過,這靠家長自律,也是我們對家長的期望。」

問及面試的方式, 朱校長笑言自己還未想出面試方案,不過只會面見學生。他指有很多家長都希望選擇我們的學校,因此一定要想出一個最佳的面試方法。不過他與團隊討論時卻陷入一個矛盾:「我們在反思面試方法時,想到一件事。一個5歲的孩子,剛讀完幼稚園,他只不過想繼續讀書,為甚麼我們要創造一件事去難倒他們,最後更令到他和家長失望?」因此,面試的細節,校長們還要再作討論。


在短短半年裏,朱校長坦言最大的挑戰就是從原本單一的工作模式,變成同時管理一間學校、兩個校舍的運作,「我最感動的就是52位的老師,懷着相同的信念,走在一起。」他續指同事們都放下自己原來的工作、想法,攜手實踐這個夢想。他亦感謝的是600多位家長,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支持自己的理念,讓自己的夢真真正正地付諸實行,這也成為整個團隊繼續前行的動力。

一間有70年歷史的火柴盒校舍,承載着52位滿腔熱誠的老師,帶着600多位學生在一個全新的課程中前行。沒有人知道2-3年後,第一批學生畢業時,是怎樣面對人生中一個小小里程碑。朱校長和他的團隊一直努力實行的這個夢,成功與否,相信整個教育界都拭目以待。

轉載自:2018-09-14《 Oh!爸媽》融合國際課程的本地學校 朱子穎總校長:我讓孩子多一個選擇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