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dmin

Let’s take a look at the following experiences from these famous people. Thomas Edison failed 10,000 times before inventing a commercially viable electric lightbulb. James Dyson spent 15 years creating 5,126 versions of Dual Cyclone vacuum cleaners that failed before he made one that worked. Henry Ford filed for bankruptcy 
Read more
轉載自:2019-04-18《親子王》報導本校 鏠出無限創意關愛
Read more
  今期想談談一個有關香港教育的問題,特別是現在當家長的、當學生的,壓力都很大。然而,壓力實際上並非來自默書、測驗或考試,歸根究柢,是升學問題,包括小一派位、升中派位和大學聯合招生(JUPAS)放榜。這三大升學關口,是衍生出無數家長及學生在功課、默書、測驗及考試上不斷角力的主因。 三大升學關口 壓力之源 在目前的升學放榜機制下,家長是無法掌握全盤資訊的,亦難以即時知道子女當下的分數或成績,能否順利考入心儀的學校。因此,不管孩子的成績是否已達標,以防萬一,唯一的方法就是繼續加操。這種「操練」的想法,亦可能與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有關,歷代書生都是想盡辦法把書本背得滾瓜爛熟,期望一中科舉,名成利就,而很多萬世傳誦的故事,亦是講述年輕人如何為考功名「搏到盡」讀書,包括懸樑刺股、鑿壁偷光等等。 不過,話說回頭,以今時今日的科技,其實大有機會可透過促進資訊流通去減低家長和學生所面對的升學壓力。當然,這篇文章只是空想,未知能否成為紓解讀書壓力的鑰匙。 我認為,大可以考慮把區塊鏈 (Block Chain)的技術概念應用在升學派位的機制上。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分散式開放性去中心化的大型網絡記帳方法,任何人任何時間都可以採用相同的技術標準來處理信息及資料,滿足不同持份者在各種需求帶來的數據存取需要。 提前知結果 家長早作部署 以小一派位為例,根據現行機制,家長先要在首輪「自行分配學位」階段選擇心儀的學校,如落選,便要在第二輪「統一派位」階段選報學校。由於教育局需要收集所有家長的選校意願,再進行數據整理,之後才可派位,家長往往需要等候半年時間才知道結果。試想想,如把區塊鏈概念引入,K3家長只要在電腦輸入相關資料後,便可以即時知道孩子是否獲取錄,如早知心儀小學已額滿,又或者孩子不夠分數,完全沒機會派上,家長便可作出其他部署,不用擔心足半年。 再以小六派位為例,其實早前教育局擬推出新政策,將提早公布在首輪已成功獲派中學學額的學生名單,好讓學生不必再飽受呈分試的壓力。這亦可見利用區塊鏈技術把資料整理和公開所帶來的好處。在中學派位,若家長更清楚知道子女的呈分試成績能否派到心儀學校,他們可更早作出選擇,大大減輕家長和學童的壓力。同樣大學聯招JUPAS放榜機制亦如是,學生經常盼望報讀「神科」,結果有過多學生報讀同一科,但同時有些科目則沒有足夠合資格的學生報讀。事實上,有很多學生是有足夠分數入讀大學的,只是因為沒有公開這些數據,以致在報科時未能有更好的規劃,結果未能入讀大學。 在概念來說,上述壓力都是可以透過引入區塊鏈技術來解決的,當然仍有大量實際操作要考慮。但說到底,不論家長或學童的學習壓力,很多時是來自錯誤的期望管理(Expectation Management),最實際的解決方案,就是家長及社會都需要明白,一個生命的價值,不單在於畢業於哪一間學校,而是在乎勇於奉獻自己。 轉載自:2019-04-16《明報》專欄:假如把區塊鏈技術引入派位機制
Read more
  今天的科技不足以應付未來的生活,未來20、30年,科技發展到甚麼程度,實在難以想像;而思考小朋友需要具備甚麼能力,應付多變的未來?這是本地私立小學德萃小學視之為重要課題。 位於大埔墟的德萃小學,由舊校舍翻新而成,於2016年才正式開辦,歷史尚短未有如傳統名校般的輝煌戰績,卻有著創新先驅的特點,沒有傳統教學包袱,大膽地把「其他學習經歷」(OLE)及「Dreamstarter」放入上課時間表,擴闊學習科目的領域;另設「一條龍學制」,提供「2歲至18歲」的教育,大大減少家長及小朋友的升學壓力,把心思放在愉快學習之中。 學校前身是棄置校舍,被停用了多年;校方早幾年進行翻新及活化成德萃小學,2016年正式開辦。 一條龍學制 校方採用「一條龍」學制,提供「2歲至18歲」的教育。小朋友入讀德萃幼稚園或漢師德萃幼稚園,畢業後可選擇直升德萃小學或九龍區的漢師德萃小學。另外,德萃亦快將開辦兩所中學,分別位於九龍區及新界東。因此,小學畢業生可以直升兩所中學。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朱子穎指:「香港家長面對孩子升學,感到很大壓力,『一條龍』教育能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家長可以花更多時間建立親子關係。」 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小學總校長朱子穎指,今天的教育,不需要死記硬背,上網「google 一下,能找到無限的知識;小朋友更需要做好各種語文能力、品德培養、溝通能力等裝備。 每逢小息,不少小朋友都會到籃球場嬉戲。 德萃小學設有小型草地足球埸,小朋友可以由小建立踢足球的興趣。 原校舍其中一幢建築物「德萃書室」,至今超過120歷史,現時活化為圖書館。 「德萃書室」活化成圖書館後,內部空間非常空曠、舒適。 著重探究式學習 學校上午及下午授課內容完全不同,而且是非一般的。先談上午,學生會上學術科目,包括中文、英文、數學、常識、科學、體育、音樂、視藝等;中文及常識會以普通話授課,而其他學科則以英文授課。「我們以『探索式教學』為主,老師不會提供問題的答案,而是由學生自己找答案,以科學科為例,學生的功課是『尋找科學原理』的探索,拍片紀錄過程,上課時展示成果。」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朱子穎指,有趣是,老師不會馬上進行評分,學生如想重新修訂,可以重來一遍,老師以最後一次表現為準。「未來的工作,彈性會更大,需要更強的自我修定能力。」 視藝科教學上,學生親身拜訪製作花牌的師傅,了解花牌後背的故事。 視藝科教學上,學生親身拜訪製作花牌的師傅,了解花牌後背的故事。學生跟傳統工藝師傅學習後,用相同的製作原理,創作小型花牌。 其他學科同樣以不同形式,讓學生自行尋找、探索知識,如視藝課了解傳統文化「花牌」,學生先上網尋找花牌的由來、製作原因等資料,之後老師再帶他們到訪花牌師傅的工場,學習製作;回來再製作一個小型花牌。「小朋友從中認識傳統文化,反思城市的變化。」 又例如英文科,學生學習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景點名稱後,需要自己創作「香港一日遊」的行程,推介給遊客;中文科,小朋友需以「我的玩具」為題作文,老師邀請了玩具收藏家到校開講座,讓小朋友認識不同年代的玩具,又把自己的玩具帶回學校,重新探索玩具的故事。 中文科老師邀請玩具收藏家到學校舉行講座,展示一系列懷舊玩具。 四至六年級的學生,不用實體教科書,而是採用電子教科書,學生只需帶一部平板電腦便上學。 採用「探索式學習」的方式教學,老師引導,小朋友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 無壓力評估 學校一年設有兩次總結性評估(不是稱為「考試」),目的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及教學成果。平日則設有「進展性評估」,「小朋友可能做了評估,也不知道。」朱校長笑說,因為小朋友上課時交的功課及表現,如英文課的「Show & Tell」環節,小朋友進行3分鐘的演說,老師同時會進行評估。 另外,學校功課不多,「我們的功課,不著重操練,只集中做探索式的功課。」 其他學習經歷 擴闊世界觀 「6年教授的學術科目,不是代表世界的全部。」朱校長指下午的課,內容很精彩!學生每星期上兩天「其他學習經歷」(OLE)課,兩天是「DreamStarter」課,另有一天可由家長決定提早放學,還是讓小朋友於校內做功課。 小朋友於OLE課,可從80多項活動如瑜伽、養魚、小記者、紙上遊戲、躲避盤等等,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項目,每年可選三項,由校內老師授課。下課後,學校外聘校外老師授課,教授不同的興趣班如足球、田徑、劍擊等共80多項,學生可自由參與。 學生在OLE課中,學習摺衣服。 「DreamStarter課,希望讓小朋友參與解決社會問題,如貧窮、海洋污染、街市衛生等,他們可以嘗試找方法解決。」如有小朋友想為學校加設小賣部,於是研究各種方式,決定用車改裝為餐車,曾跟廢車廠談,最後獲得好心人捐贈一部車;接著跟鴻福堂討論食物供應等問題。 「DreamStarter」課中,小朋友想用車改裝為餐車,於是到廢車場了解。 餐車已改裝得差不多。 學生思考如何廢物利用,讓塑膠膠樽重生。 成功與否,不是重點,而是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想辦法解決,從探索中成長。 由老師及小朋友合力設計及上色的「牛牛廁所」。 2020至2021 小一收生安排 德萃小學是私立學校,小一收生方式由校方自行安排。如家長有意讓小朋友於2020至2021入讀德萃小學小一,可於7月22日至9月13日上網報名,學校會通知家長到學校進行面試。面試當天,小朋友會被安排見6位老師,參與6個不同的環節:中文對答、英文對答、數學遊戲、集體遊戲等,老師們會觀察小朋友的創意、與人相處、合作態度等表現,分別作出評分。跟其他學校不同,家長不需要進行面試的。 學校資訊日:5月18日 2019-2020小一至小六插班面試資料: 上網報名日期:5月18日至6月8日 面試日期:6月13日(小一)、6月14日(小二至小六) 2020-2021小一面試資料: 上網報名日期:7月22日至9月13日 面試日期:10月26日或11月2日 德萃小學 St. Hilary’s 
Read more
為使家長更瞭解德萃的辦學理念,我們誠邀閣下出席本校《2020 至 2021 年度小一入學資訊日》,詳情如下: 日期:2019年5月18日 (六) 時間及安排: 第一場資訊日 09:30-11:00 資訊日講座 (地點:培正小學大禮堂) 第二場資訊日 11:30-13:00 資訊日講座 (地點:培正小學大禮堂) 地點: 資訊日講座:培正小學大禮堂 講者: 校監張灼祥先生 (前拔萃男書院校長) 校董會主席徐飛先生 總校長朱子穎先生 校長馮鑑邦先生 副校長高思敏女士 助理校長伍蘊寧女士 課程發展主任 Chloe Gatrell 科學科主任李振耀先生 內容: 本校的新時代教育理念、課程資訊、校舍資訊、德萃小一及插班入學申請資訊、問答環節 學校資料: 校訓:「德以為本,學以精萃」 授課語言:英語及普通話。 學校地址: 德萃小學:大埔運頭街6號 漢師德萃學校:旺角洗衣街22號 電話:23387109 電郵:[email protected] 備註: 當天不設兒童托管服務。 第二節設英語現場翻譯服務。We provid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vice in the second session at 
Read more
We are looking for the following positions: Native English Teacher (NET) (Sep 2019) Primary Teacher (Sep 2019) Assistant Teacher (Sep 2019) School Administration Officer IMPORTANT: We require a personal interview for all short-listed candidates. This may be conducted at our school, at a mutually agreed upon location, or via Skype. 
Read more
[easy_image_gallery gallery=”480″]
Read more
近期,由日本藝術家相蘇敬介創造出來的Momo雕塑,引發很多關於網絡為兒童帶來危險及威脅的社會討論。這件事簡單來說,是源自幾年前出現的Momo Challenge及其他危險的網上挑釁遊戲,企圖讓孩子相信網上恐嚇留言,做出一些攻擊別人甚至是自殘的危險行為。 這件事在香港的家長群、媒體甚至在學校裏發酵。社會上很多人討論這事情的真偽,一些外國傳媒更宣稱這件事是假新聞。當然,作針對性的時事評論或社會現狀分析,探究這則新聞的真偽性是有必要的。但即使新聞是假的,家長及學生以訛傳訛,三人成虎,已把謠言當作事實。 從這幾周傳媒及家長群的反應,明顯產生了「警訊效應」,即本來大家都沒有留意這件事情的,然而因着傳媒廣泛報道,家長不斷在群組表示極度擔心,結果引起本來對事件毫不知情或沒有接觸的孩子去注意,而且主動去搜尋有關這件恐怖事件的新聞,加快了事件的傳播。有些小朋友甚至會自己編製恐怖遊戲來嚇唬同學,以致我們處理學生輔導時更加困難。 其實這類事件並非在這一兩年才出現,亦不是網絡媒體獨有的恐嚇行為,類似的恐嚇「小遊戲」其實在很多年前已經存在。在筆者讀書的年代,已有「傳紙條」方式的死亡恐嚇遊戲。有人會把紙條傳給我,內容寫上︰如果我不把這紙條重抄10次,我家人便會有生命危險等等。 必須監管孩子使用網絡 細心想,這些威嚇是「真」是「假」是否重要?在教育孩子上,這些威嚇流傳在於哪一種媒體,是「紙條」或「網絡」,是「YouTube」或「WhatsApp」又是否重要?當然,網絡傳播比數十年前的「傳紙條」方式,傳播性更大更廣,因為網絡能同時用聲音及畫面去把信息烙印在小朋友的心坎中,也反映出多媒體對人的影響。 但這件事更可怕的地方是,作為家長、老師,我們究竟有否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我們跟孩子的關係,又是否如想像中親密呢? 先講關心。小朋友使用網絡是應該被監管的,尤其在孩子心智未成熟的時期。由於小朋友很容易誤信眼見的事情,而且會幻想其他不同的可能性,因此,成年人有責任監管小朋友使用電腦及網絡,包括考慮是否讓孩子在完全自由的情况下長時間使用電腦。 何解孩子信Momo? 家長應跟孩子約法三章,限制孩子特定的上網時間,以及規定上網的地點及空間等。我會建議小朋友宜在客廳使用電腦及上網,並坐在餐桌非背向牆壁的位置。這樣既方便家長預備好晚飯需要收拾餐桌時,順道要求孩子停止使用電腦,並邀請孩子幫忙「開飯」;另一方面,這安排亦讓孩子有意識地知道家人隨時可監察他上網的畫面,減少其主動接觸不良資訊的可能性。 談到跟小朋友的親密度,我們更要反思︰何解孩子會相信大眼睛Momo所說,而非相信每天用心照顧及教導他們的親師呢?當孩子感到惶恐或威嚇時,他第一個會找誰傾訴?是自己的父母、老師嗎?還是會按Momo的指示,作出可怕的行為?這正正在挑戰今天以學業為主導的家庭、為口奔馳的父母,你們與子女所建立的關係,又是否如想像中般牢固?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轉載自:2019-03-12《明報》專欄:Momo可怕不在於它的大眼睛  
Read more
德萃小學DreamStarter「吸吸可危」小組撒下「環保」種子,一切從人文關懷開始:發明鐵吸管清洗機實踐環保。 從一張照片撒下種子 這個計劃的開始,是從一張照片觸發的: 塑膠吸管從海龜的鼻子裡緩緩地被拿出。這引起德萃小學DreamStarter「吸吸可危」小組同學的關注,他們開始在網路上搜尋相關的報導,結果發現網絡上有整段短片,講述塑膠垃圾對海洋造成的破壞。 那時候同學們都驚訝不已「老師,原來塑膠吸管的禍害原來這麼大!」「海洋生物會吃下塑膠垃圾!」「老師,想不到海洋這麼大,也被塑膠垃圾填滿!」這個時候,一個小小的種子開始撒在德萃小學同學們的心田上。他們進一步在網路上蒐集有關塑膠吸管的資料。 從國際情況來看,非洲有些國家早在2005年禁止使用膠袋,台灣於2018年2月通過法案擴大限塑政策,禁止連鎖快餐店採用膠吸管。當他們蒐集很多有關台灣推行環保的政策,同學們十分疑惑香港的情況。老師讓他們搜尋香港相關的法例和新聞。片刻後他們都十分狐疑,原來他們發現香港並沒有相關法例! 在反思裏灌溉 在2018年11月,當時香港的連鎖快餐廳尚未施行停用塑膠吸管的措施。德萃小學的同學在大埔其中兩間連鎖咖啡店進行了街頭訪問,向大眾了解有關使用塑膠飲管的看法。當時同學們還訪問了幾位外國人,了解他們在國外使用飲管的習慣。這個契機讓同學們回校後分析蒐集的問卷資料,對比香港市民與外國人使用鐵吸管以及不用任何吸管的習慣,讓同學們能跳出現有的框架,以較為抽離的角度重新看待「使用吸管」這個習慣與環保的價值。 同學們在蒐集的資料中,發現不少人因為「方便」而選擇使用塑膠飲管,而忽略了對環境帶來的禍害。「潤物細無聲」,人文關懷的滋潤下,同學們開始有意識減少使用膠吸管的重要性,當時同學們開始自發到不同的連鎖餐廳或咖啡店記下「無飲管日」的情況呢。 與此同時,同學們也發現了喝飲料時完全不使用吸管會對牙齒造成直接的侵蝕,但如果使用金屬吸管代替及重覆使用的話,飲管是否衞生就應是最為重要。這個時候同學們希望將Dreamstarter計劃重點放在清潔鐵吸管,希望透過發明可靠以及價錢相宜的清潔器推動使用鐵吸管的習慣。 在試驗中耕耘 在一年一度的Dreamstarter 募資日,我們傳達了「吸吸可危」的計劃是為了解決保持金屬吸管清潔的問題。在其後的日子裏,同學們做了不同的試驗,而這些試驗能幫助同學澄清問題,了解現有做法的不妥善之處。同學們開始嘗試用市面上較通用的清洗刷去清洗鐵吸管。他們也從中發現了存在的問題:無法得知鐵吸管是否完全清潔好以及衛生問題。就此,學生設計了 一個模型機器,希望能有效清潔金屬吸管。小組同學在討論的過程下想到很多不同的方法去清洗吸管,也畫下了一系列的設計圖。 縱然目前為止,德萃小學DreamStarter「吸吸可危」這個小組仍然缺乏專業人士的幫助,但同學們都在屢敗屢試下探索不同的可能,希望能設計出一個原型,證實這樣的清潔機器是有效和可行的。即使仍不知道學生的設計圖方向是否真的能成功,但我們相信人文關懷的培養是不會在失敗中擱淺的。 轉載自:2019-03-11《香港01》德萃小學「吸吸可危」小組 環保發明鐵吸管清洗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