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News

當你知道自己將會成為父母的一刻,新手父母最關心的,當然是安排孩子的房間、由誰照顧嬰兒的起居飲食、是否聘請陪月協助照顧、嬰兒車是否輕巧方便等;當小孩成長到1歲左右,父母便開始思考幼兒的教育問題,是否為孩子報讀學前預備班(Pre-Nursery),幼稚園應報讀上午班、下午班還是全日班等。 幼兒家長集中照顧眼前孩子的需要,眠乾絮濕處理小朋友飲食衛生等問題,是非常合理的情况,家長可曾會和牙牙學語,仍未明白社會實况的孩子,討論50年之後的未來?   怎樣裝備孩子切合未來需要? 教育對於人類來說,有多重的意義,包括學習知識、技能、態度、正確價值觀及社交相處等,更重要的目標,就是為了未來社會需要,預備有相應技能的人力資源。經歷2年多疫情新常態,我們更加清楚科技的日新月異完全顛覆了人類不同的意識形態,當我們看着自己年紀小小的孩子,我們不清楚他們的未來會面對什麼樣的挑戰,他們會否仍需戴着口罩度過餘生?但我們清楚知道一件事情,就是他們將面對的挑戰及困難,將是我們這一代人從來未見過及經歷過的,人類明顯需要與上一代不同的能力,如溝通、協作、世界公民性、創意等。我們究竟要怎麼樣裝備我們的孩子才能切合未來的需要? 聯合國在2015年與193個國家簽訂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當中包括氣候變遷、經濟成長、社會平權、貧富差距、重兵壓境、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促進性別平權等17項等難題。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從小明白這些世界性的議題,開拓他們對普世價值的眼界,對未來學習一定有相當的裨益,但難點在於我們如何讓幼兒明白這些複雜的概念。 因此,我和我的學前教育團隊一同開發了一個讓2至6歲學生,明白及掌握SDGs概念,同時培訓未來學習能力的課程——Young Minds Global(YMG)。這個課程以幼兒學習能力範圍為基礎,並配合YMG特別為這個年齡學生設計的課程框架,通過「啟發」(Inspiration)、「探索」(Experience / Exploration)、「創造」(Presentation / Creation)及「社會影響」(Social Impact)4個階段, 讓幼兒一步一步體驗未來世界的需要。 年紀小也可為未來帶出改變 以 SDGs「潔淨食水資源」為例,教師先會用適齡的繪本故事The Water Princess作引子,讓孩子明白非洲村落沒有乾淨水源的苦况,之後他們利用不同物料,動手製作便攜式濾水器,並嘗試用不同方法把泥水淨化。最後他們製作實驗攤位,在校內向其他同學及家長展示探索成果,期望影響各位珍惜食水。雖然幼兒作品,未能與小學生或中學生的發明品相提並論,但讓幼兒體驗SDGs背後的價值及理念,以及告訴他們一個重要的信息:「年紀小也可以為未來帶出改變」,這一點更加重要。 學前教育是為終身學習和全人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家長在日常照顧孩子中未必能夠完整地與他們探索未來,但通過適當的教育設計,也可以讓孩子裝備成為未來21世紀需要的人才。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轉載自:2022-07-12《明報》專欄 : 與幼兒談未來
Read more
神召會德萃書院(小學部)學生早前跟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下稱協會)的婦女義工一起學手織杯墊、製作小首飾和肥皂,準備在7月中在長沙灣進行義賣,為無家者籌款。有同學覺得織杯墊並不容易,以往他們對無家者有「污糟」和「懶惰」等負面印象,但透過親身接觸,發現無家者很有才藝和親切。 學生早前到深水埗了解無家者的生活。 學生早前到深水埗了解無家者的生活。 學生早前到深水埗了解無家者的生活。 學生早前到深水埗了解無家者的生活。 學生早前到深水埗了解無家者的生活。 學生早前到深水埗了解無家者的生活。 學生早前到深水埗了解無家者的生活。 疫情令本地的經濟受到影響,本港的無家者人數亦有所上升。神召會德萃書院(小學部)的老師和學生透過新聞報道,認識到無家者的問題,希望運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這群弱勢社群。早前,一班師生參加了協會舉辦的深水埗導賞團,探訪無家者和了解他們的生活,而領隊亦是前無家者,因為受到別人的幫助而找到工作,更能發揮所長。 而在近日,學生還跟協會的婦女義工一起學習手織杯墊,她們亦曾經經歷無家者的狀態,他們正在準備在7月16至17日到長沙灣進行義賣,為協會籌款。 很多同學亦是第一次接觸到無家者,四年級同學Mary曾以為他們是因懶惰而不找工作,後來已改觀。五年級的同學Candy直言:「以前覺得佢哋污糟、唔搵工作。不過接觸過後,就覺得佢哋都好nice,而且都好有才藝、學習都好快。」同為五年級的同學Dominic亦以為無家者找不到工作而要「呃人錢」,但在織杯墊活動中接觸無家者後,「我發現佢哋好善良,我唔識織嘅時候又教我,仲叫我慢慢嚟」。 Candy平日也有留意無家者在社區被驅趕的情況,她認為協會可以教導無家者更多的技能和手工藝,讓他們自力更生,改善生活。Dominic覺得如果想幫助無家者,可以請他們吃一頓溫暖的飯:「我哋覺得一餐飯好平常,但對佢哋嚟講好寶貴。」Mary則認為可以告訴無家者派飯的地點,讓他們至少有一餐溫飽。 五年級同學Dominic 四年級同學Mary 五年級同學Candy 張梓翹老師認為,是次安排學生參加導賞,又讓他們跟義工學習織杯墊,可以讓他們體驗跟不同階層、背景的人合作,並明白每人都有才能。小朋友透過活動,在前無家者身上學習到疫境自處,而且知道簡單的物料也能製作到漂亮的東西,不用昂貴的物質才換到快樂和滿足感。 張老師尤其欣賞學生的投入和尊重,「佢哋學習時好安靜、好專注,畀到一個好好嘅環境義工展示才能」!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延愛坊」的3位義工對小朋友的投入程度亦感到意外,「冇諗過男仔都可以坐定定個幾鐘」。有些同學了解竅門後,表現得比較心急,令作品「冇咁靚」,不過經義工提醒慢一點,他們都很願意聽而做出好作品。社工鄺敏華姑娘也很欣賞學生學會了之後沒有「認叻」,反而很願意去教其他同學。她們都很欣賞小朋友們的耐性,花上一個多小時去完成杯墊。 社工鄺敏華姑娘 張梓翹老師 義工(Fung Chi Ying 馮智櫻,Wong Siu Kuk 黃小菊,Lui Man Hung 雷曼紅) 市集義賣 日期:2022/7/16-17 地點: D2 Place 對象:向市民售賣由協會婦女和學生製作的杯墊、番梘和紙皮椅子,為協會籌款   轉載自:2022-07-09《SuperPAMA親子網》德萃小學生學手織杯墊義賣 籌款幫助無家者:佢哋好Nice、好有才藝
Read more
  現今的教育模式百花🌺齊放,的確為家長👩👨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在這個講元宇宙、NFT的年代,能否為孩子有前瞻性地挑選裝備未來的課程,相信也是父母們深思熟慮的事。這天到訪德萃小學的鑽石山分校,總校長朱子穎與副校長曾維漢在談論其學校特色時,他們也分享了個人的看法。 🌞學習適應新載體 曾聽說😗:「我們這一代的小朋友將來就是活在元宇宙的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溝通也只會在虛擬世界🎧中進行。」筆者是古老人,聽得有點難以想像,但現實地觀察世界與科技🚀的發展,又覺得這個預測所言甚是。 🌞朱校長認為未需要把事情看得太複雜。「還原基本步,地球或者人類存在的意義是甚麼?我相信固有的價值觀,守規、立德、善良、關愛等這些生命教育對人的成長才最重要🧲,元宇宙🧬我們可以把它視為載體,跟古人在石𤩹刻字、竹簡、繩結紀錄等一樣,只不過依家時代走快了,我們更要同步去學習適應新的載體。」 🌞德萃向來的課程設計主張國際化,教學模式👿着重探索和思考,目的都是為了創設符合未來的教育趨勢🧿。教學要與時並進,朱校長說到做到,兩年前新冠肺炎打亂了學生的學習常規,德萃大膽引入Online School概念,把學生課堂搬上線,而這個在線學習不單是按着上課時間表🧾進行,學生在上課的時間內可以留言聯絡老師、校長進行提問或尋求支援,並在每堂中預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發問,確保學習效能及溝通性。「學生在網上亦是實名制,他的身份與線下相同,令他們知道網上的言行也需要負責。」朱校長說。 🌞學校為群性發展的基石 時代跑得快,當資訊可以在網上垂手可得,你😏、我😁、他😛也可以進行「自我學習」之時,其實學校的功用和存在價值又在何方😞? 🌞「知識、技能、態度,前兩者我們的確可以透過互聯網💻來找到,但態度,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係要經過學習和建立的🧘‍♂️。就以幼稚園生來說,得到老師的照顧,從與老師間的互動,他的溫柔、親切會慢慢發展。在家中好多時是以小朋友為中心,但在社會是依靠人與人的互動,講求協作,因此群性發展很重要,孩子就是在學校中透過與人相處進行群性發展。」朱校長解釋。 🌞曾副校長亦補充,「在過去兩年多的疫情🧪,我們觀察到孩子無法上實體課對他們發現有很大的影響,而這個影響可能家長亦未必覺察得到🙋‍♀️。學校因此在學習時間表上立即作出調動,把音樂🎹、運動🤸‍♂️、美術🎨等活動在上午返學的時間進行,令學生有較多時間進行互動和溝通;而把學科及Project等學習安排在下午Online進行,線上線下相互補足,希望發揮學習的最大效能。」 🌞身教式持續性寧靜閱讀📚 從閱讀中學習,亦是德萃的課程特色之一。德萃的三間分校,圖書館的設計亦非常具特色,總藏書量超過1️⃣萬冊,同學可以在不同的校舍借還圖書。曾副校長表示:「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採取的身教式持續性寧靜閱讀,每周有三天早上設有閱讀時段,老師和同學各自閱讀自己的課外書,以身教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永續目標回應世界🚩 擴闊學生的視野,也是裝備他們迎向未來的重要因素,德萃在探研學習的主導模式上開創了「啟夢者課程」。兩位校長不約而同地分享:「課程因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下的十七個永續目標🎃,去回應世界性議題。過程中老師扮演的是『促進者』的角色,與學生一同研究、探討議題,並提出方案、建議,學生透過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想辦法解決,從探索中成長。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和想像力☃️,參與解決社會問題,如貧窮💲、海洋污染🌊、街市衞生等,提升他們對社會的歸屬感。」   轉載自:2022-06-24《伴你童行》 元宇宙時代 學校群性活動更見可貴
Read more
防疫GOGOGO:學校疫情趨緊張,關注學校防疫措施情況(漢師德萃學校 馮鑑邦校長) 轉載自:2022-06-07《香港電台》新紫荊廣場: 學校疫情趨緊張,關注學校防疫措施情況
Read more
  本港中小學及幼稚園自上月起分階段復課後,出現了數宗學童輕生案件,背後原因複雜,疑涉及學業壓力、與家人溝通、人際關係等原因,情況令人擔心。為鼓勵學童正視並表達出內心感受,有為教育機構設計應用程式的科技公司與多所小學及幼稚園合作,只要學童在限期內透過應用程式記錄心情達到指定次數,便可獲贈小禮物一份。計劃試行至今約一星期,有家長認為此應用程式為父母與小朋友提供多一個溝通渠道,鞏固親子關係,亦有媽媽形容程式有助兒子反思每日大小事,方便父母了解孩子內心所想。 親子計劃推動家長學童每日記錄 經歷過停課及特別假期,學童相隔多月後恢復面授課堂,難免感覺壓力如山。為鼓勵學童正視自己情緒,同時希望家長多加留意子女情緒變化,家校應用程式「GRWTH」與多間學校合作推出親子計劃,只要家長於5月20日至6月2日內,在程式中「成長日誌」一欄為子女記下10次心情,便可獲得小禮物一份。 程式以10種表情符號代表不同心情,學童只需按當下心情揀選對應表情符號,系統就會記錄下來,供家長及學童日後查閱。而「成長日誌」內所有內容只供登入帳號的家庭成員查閱,除非有關人員選擇將某一篇內容分享予校方,否則校方無從接收或儲存任何內容,而GRWTH及相關人員也沒有權利使用或轉移「成長日誌」內的輸入內容,小朋友毋須擔心讓校方知道內容。 鼓勵家長關注孩子情緒狀況 計劃首先於本港8家學校試行,包括7間小學及1間幼稚園,推行至今約一星期,已有至少826人參加。德萃小學是參與計劃的其中一所學校,校長朱子穎表示,其實早於約5年前,程式已經內置「成長日誌」這個功能,但當時未有太多家長使用,這次計劃正好提供契機,鼓勵家長多關心子女心情,「如果家長每日只問孩子『做晒功課未?』,對話內容就僅停留在追功課的層面,但多加一句『今日心情點呀?』,就可以給予孩子空間去表達情緒。若這行為能變成恆常習慣,正正是學校很樂見的事。」 家長:與子女的特別溝通渠道 謝太育有一對分別就讀小六和小三的子女,身為在職媽媽的她表示,平時要下班後才可與孩子聊天,但這個程式可讓她更易掌握孩子的情緒變化,「多了一個特別的溝通渠道,除了每晚面對面溝通外,工作時間也可以透過程式了解他們最新情況,而小朋友不論開心或不開心,按一下表情符號就可以表達出來,也是一個相對簡單和直接的方法。」謝太的長女亦形容,每日晚上與媽媽相處的時間有限,透過程式記錄心情,「有多一個方法與媽媽互動」。 謝太更表示,心情記錄也有助讓家長及時應對小朋友有可能出現的情緒狀況,「例如他會否星期一的情緒特別低落,因為放假後要上學,又或者逢星期五會特別開心,這些都是特別的指標,讓家長參考。」 至於兒子正就讀小四的張太則笑言,兒子常常忘記使用程式,需要父母鼓勵才會主動記錄心情,但此舉有助兒子反思自己的情緒,「每晚睡前會提醒他做記錄,讓他回想當日發生過的大小事,有沒有特別難忘的事情,或者當日整體心情如何。」她又形容,兒子本身較開朗,加上與丈夫從小引導他分享自己的情緒,所以兒子感到不愉快也會坦白向父母傾訴。 若發現學童連續輸入多篇負面情緒日誌,程式會發出提示予學童、家長及校方。(受訪者提供) 程式加入警示功能 除了讓學童記錄心情之外,程式亦有設立警示功能。若學生3天內連續累計5篇負面心情的成長日誌,程式的人工智能系統會自動向學生發出打氣字句,鼓勵學童求助;當3天內連續累計7篇負面心情時,系統更會自動向學生、家長及班主任發出提醒消息,提醒關注學生的情緒。朱子穎校長形容,這個設計無疑是為學童建立保護網,若他們出現情緒困擾問題,家長及校長都可及早留意。 轉載自: 2022-05-30《香港01》復課後現多宗學童輕生案  家校APP供學生記錄心情助正視情緒
Read more
  你沒有看錯標題,標題亦沒有打錯字,幫大家長知識,了解什麼是「庠」?什麼是「序」?無論你相信進化論所指,人類是由猿猴、經歷250萬年進化而來,抑或創造論的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式創造人類,人類一開始,都是沒有學校存在的。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庠序」就是中華文化發展史上,學校的雛形。 「庠」一字 是由「广」及「羊」組成,「庠」的出現是因為人類開始了社群生活,隨着生產力提升,社區需要有儲存糧食及飼養家禽的地方,這些糧倉一般會安排年長族人看守,所以「庠」除了是養老的地方,也讓老年人在這個場所中,把豐富的生活經驗傳承予孩童,成為教育場所;「序」是教人射箭的地方,是貴族子弟習武的場所。到了商朝,教育逐漸有系統起來,開始把教育和勞動生產,分作兩項專門的活動,教育需要在專門的場所進行,「庠序」遂慢慢演化成今天的學校。 想了解歷史,需要搜尋和研究資料,像「庠序」一詞,我也花了些時間才能理解背後的典故。但相比起,要了解「未來」就更加困難。事實上,欲了解歷史或掌握現存的知識,只需要上網搜尋一下,就一清二楚;但要在當下去窺探未來,突破今天的處境,那就是一件艱巨的事情,因為未來不是空想的明天,而是需要建立在今天的概念基礎上,再去探索和實踐。不用談得太遠,同時擔任Tesla與Space X 兩家公司CEO的馬斯克(Elon Musk)在2016年 的「Code Conference」科技論壇上,就提出了一些「當天的未來」,如完全自動無人車、人類登上火星、將晶片植入腦內等,當時有很多人認為他在癡心妄想,但2021年Tesla已成為第六家市值破1兆美元的巨頭企業,而我今天也在使用自動駕駛的電動車系統。馬斯克正提醒大家思考,人類未來與科技的相處之道。 反思「學校」角色 創建未來 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在1915年出版了一本對我教育觀影響極大的書籍《明日學校》(Schools of Tomorrow),杜威厲害在於100年前已批評今天的教育問題:「如果我們還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那等於抹殺孩子的未來。」要讓我們的孩子開創人類的未來,社會需要反思「學校」今天在社會、時代及科技的角色,學校是預備我們的學生進入未來?還是學校已經和未來脫節? 今天仍然有很多學校,以「教材」和「課程」作為學生學習的主導及成就的依歸。於是,教師們的責任是「教盡教材」,學生們則需要「讀盡教材」,教科書和工作紙變成了學習的主軸,家長最擔心讀了的教材考試沒有考,白白浪費了孩子溫習的時間。教材和教學進度雖然非常重要,而透過評估來促進學生學習,亦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但如果學校只側重過去教育系統的成功,卻忽略教育可改變未來的功能,就會出現教育與未來失衡的狀態。 今天如果要建構一間「未來學校」,需要透過教師、家長及社會組成一個學習社群,一方面讓學習者有系統學習課程內容,另一方面需要把學習回歸生活,讓學習建基於科技,並通過「做中學」的體驗形式,讓每名學生都找回學習目標,這就是改變未來之道。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轉載自:2022-05-24《明報》專欄 : 未來庠序
Read more
小學今(19日)起分階段恢復面授課堂,學生對重返校園但要每天快測有何感受?此外,有校方細述相關的檢測、課堂安排。 轉載自:2022-04-19《無線電視》東張西望 報導本校小學生開始復課, 學校會如何準備防疫措施?
Read more
Students at St. Hilary’s Primary School have a class on April 19, 2022, as primary schools in Hong Kong reopen after the city’s worst wave of COVID-19 outbreak has subsided. (CALVIN NG / CHINA DAILY) HONG KONG –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Hong Kong can finally meet again at classes 
Read more
轉載自:2022-04-19《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 :小學今日起分階段恢復半日面授課堂  
Read more
旺角這間小學同樣先安排小四至小六學生回校上課,不過校方就要求交快測棒查核,又要求師生將檢測結果上載至內聯網。有學生忘記帶檢測棒,老師就會檢查網上紀錄才准上課。 若真的忘記做,學校會提供檢測棒,由家長或陪同人士在操場為學生做。 潘同學指出:「我可能要早點起床,因為無時間了。」 家長李女士說:「昨晚要安撫下,否則不願意(檢測)。」 家長馮先生稱:「過去數年不時停課,對他們而言,能否與其他小朋友社交是一個問題,現在反而好些。」 校長指要求交回檢測棒,是希望增加家長對復課信心。 漢師德萃學校校長馮鑑邦表示:「多做一層工夫,要寫下同學的名、班、學號、檢測日期以及時間,確保檢測棒準確。我們相信家長和同學,但如何讓全部家長和同學都有信心及送小孩上學,所以我們有雙重保障。」 雖然這間學校全校八成學生已接種兩劑新冠疫苗,但同學上體育課都要全程戴口罩,而課程會改為較輕鬆的體能活動,好像這堂就一起跳繩。 轉載自:2022-04-19《無線新聞》全港小學今起分階段復課 有個別家長認為疫情仍嚴峻為子女請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