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News

  小學今天起率先分階段恢復半日面授課堂,全校師生每天都須做快速檢測,呈陰性結果才可回校。 在旺角一間小學,先安排小四至小六學生回校。乘校車學生,學校要求保母協助,在校車上收集學生的檢測棒,帶回學校;由家長接送的學生,須自行將檢測棒帶回校核實。 校方又要求師生將檢測結果上載至內聯網。有學生忘記帶回檢測棒,校方要檢查相關記錄才准上課。 亦有學生忘記做檢測,學校提供檢測棒,在外傭協助下,到操場進行快速檢測。 被問及有否方法提醒自己或姐姐,明天記得做快速檢測,潘同學回應:「我可能要早點起床,因為沒時間了。」 家長李女士說:「今早6時40分叫醒她,她不太喜歡『撩鼻』,都頗麻煩,昨晚要安撫一下,否則不願意(檢測)。今天還好因為我有兩個小孩,另一個三年級未上學,否則兩個一起上學就麻煩些。」 家長馮先生稱:「她今天好像很興奮上學,可以面對面見到同學、老師。過去數年不時停課,對他們而言,能否與其他小朋友社交是一個問題,現在反而好些。」   轉載自:2022-04-19《無線新聞》小學率先分階段復課
Read more
「暑假」快將結束,本地高小學生,最快可在本月19日(下周二)回到學校上半日課。在社區仍然有隱形傳播鏈、未「清零」情况下恢復面授課,學校都嚴陣以待。亦考慮到家長的疑慮,部分小學更繼續提供網課,照顧不同人的需要。 防疫措施升至「最高級別」 「我覺得應該有得揀,要把選擇權交給家長!」天主教領島學校校長李安迪表示,校方難以掌握每個學生的身體狀况,也無從了解每個家庭在疫情期間經歷過什麼事情,部分家長對恢復面授課有憂慮,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該校在開學後,將採取面授與網授同步進行的運作模式,而課堂設計亦會以網課為依歸。「意思是,不是純粹直播課堂給在家的學生觀看,我們在課室現場,會繼續沿用網課的教學平台,善用e-learning的電子評估、互動遊戲,這樣在家的同學一樣可參與答問、分組討論,那就雙贏,各個持份者都兼顧到。」 重新開放校園,李安迪笑稱,會把防疫措施提升至「最高級別」,包括定時消毒、嚴格限制社交距離等,而為減低校園爆發風險,校方短期內亦不會申請恢復全日面授,「就算學生疫苗接種率達標,但打了針不代表不會感染,始終小朋友除下口罩一起吃午飯,就會有風險」。 首要重整常規 助SEN童融入 他又說,開學後首要任務不是追趕課程進度,而是重整學生的常規、態度,也會加強支援SEN(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開學前一周,會在網上替有需要的SEN學生尤其是自閉症的,做社交情意訓練,始終太長時間沒有回學校,都擔心他們會不適應。開學後,我們亦會作抽離教學,先讓他們循序漸進融入校園生活,情緒穩定後,再重回課室」。 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朱子穎則說,學校有兩大功能,除了傳授知識,還可釋放勞動力,讓父母可安心上班,所以,當政府評估了疫情風險,認為現階段適合恢復面授課,該校會在做足防疫措施下,給學生提供最大的學習機會。但他補充,以德萃小學為例,目前有部分學生仍身處海外,或基於不同原因未能即時回校上課,所以校方會繼續提供網課,讓孩子在過渡期內,可在家學習。「透過熒光幕,師生可以有基本的互動,但當然,小朋友在學校會有更豐富的社交經驗,這方面家長就要有取捨。」 回校有社交 總比網課開心 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校長李小寶亦鼓勵家長,在疫情受控的情况下,盡可能讓子女回校上課,「網課帶來的學習差異是大的,就算撇開成績不談,也難以兼顧學生的身心發展」。她相信,小孩子在校園跑跑跳跳,跟同學一起玩耍,總比獨個兒在家上課開心。由於禤景榮學校較多跨境學童,李小寶稱疫情爆發以來,已抽調部分教師以網課形式專門照顧這批學生,所以開學後,很難再有額外人手為本地生提供網課。   轉載自:2022-04-12《明報》 復課準備:疫下復課 小學嚴陣以待 面授網授同步 父母有得say
Read more
農曆年假結束,香港學生突然來了一個提早的暑假,轉眼間又到復活節假期,我們的孩子已經很久沒有回學校上課,加上不同的社交距離限制措施,讓大部分香港家長迫不得已把孩子留在家中,連到公園跟其他小朋友遊玩的機會也沒有,孩子們已經有一個多月,沒有與自己同齡的朋友及同伴相處,究竟對孩子成長及人際關係發展帶來什麼衝擊和影響?   孩童成家庭中軸重心 按家計會調查報告,香港家庭平均子女數目為1.2至1.3名,「一孩家庭」比率接近四成。在停課期間,學童留在家中,主要照顧者如父母、祖父母或工人姐姐,都會按着他們的需要及喜惡來安排起居飲食。孩子餓了,會安排下午茶;孩子需要上洗手間,馬上讓他們先去,小人兒成為了家庭的中軸重心。為幼兒而設的學前教育(即幼稚園),最大的功能是給予孩子體驗群體生活,把從自己為中心,慢慢轉移到學會與一班同年紀的孩子相處,他們要明白作息時間表不是按照自己一個人的意願去運作,而是按着群體的需要來編排。學生餓了,在茶點時間才可以進食;學生想去洗手間,需要在小休時間排隊。孩子們要明白有些活動安排未必是他最想要的,但因着群體利益的緣故,也需要放低自己的主見,參與不同的集體活動。   人際相處需要經驗式學習 作為成年人,我們在不同的人際關係裏,總會遇到不同性格的人,有強有弱,我們要在社群裏生存,就得學習如何妥協及協調。人際相處的技巧不能紙上談兵,要孩子學會「謙讓」,總不能單單叫他們在詞語簿上重複抄寫4次,便認為他學會了「謙讓」。學習「謙讓」 的不二法門,是在安全及成人監察的環境下,讓孩子在群體生活中經歷爭執的過程,明白到自己退一步,能夠成就別人,平和地解決相處的問題。   盡力提供群體學習機會 過去兩年,香港學生的確缺乏群體生活,而且大家都是戴着口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難免比以往疏離。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只被動地期待4月中旬復課,反之,可以在疫情期間,提供一些社群學習的機會給孩子。舉例,當家長與孩子一起看電影或閱讀故事書的時候,如果情節上有一些群體相處的情景,家長不妨先暫停故事的情節,與孩子商討一下,向孩子分析角色如何應對等。另外,家長也可相約孩子的6至7個同學每星期作30分鐘視像會議,每次都設一個分享主題,譬如我最喜愛的圖書或玩具,讓孩子們自由地分享,並刻意由他們主持視像會議,當中必然出現孩子們爭相發言等情况,家長應放手讓他們自行解決,從經驗中學習互相尊重。 事實上,疫情導致長時間停課,教師和家長應留意的,不單是學生學習進度,而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經驗和技巧。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轉載自:2022-04-05《明報》專欄 孩子長期缺乏社交    
Read more
第五波疫情帶來的特別假期已經展開,全港學生提早「放暑假」,但疫情下難以外遊,故有學校就提供多元化網課,讓同學們停課不停學。Elsie跟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朱子穎傾開,他說就今年的特別假期,德萃小學部和幼稚園部均設網課,前者涵蓋音樂、藝術和體育,後者則希望透過有趣的學習活動,維持幼兒的社交。 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朱子穎趁這個特別假期,讓兒子自訂時間表。   朱校長說,由於這個特別假期始終是「暑假」,所以學校亦會讓老師放假,有些外籍老師更會回家鄉度假,因此小學部的網課是非學術性質,主要圍繞音、體、美,由老師預先或定期上載教學短片,學生可跟隨短片學習,挑戰自己。「以音樂為例,我們的學生早前創作了一首歌曲《It\’s time to Shine》,老師拍攝了該歌曲以不同樂器演奏的教學短片,包括鋼琴、結他、打鼓、小結他、小提琴等等,學生可隨時看短片學習,並錄下自己演奏的片段。假期結束後,老師就會收集片段,並剪輯成一段音樂短片。」 至於幼稚園部的網課《SH Hurray for Friendship》,則以Zoom和短片的形式進行,校方會定期提供玩具教材套,由家長到校提取或由校方送遞到學生家中。學生在周一至五,每日最少有二十分鐘的互動網課,內容包括英語學習遊戲、中英文故事、拼音及生字的卡片遊戲等,逢周五的網課則較多元化,內容包括跆拳道、視覺藝術、體育和音樂等,上課時間也較長。 為維持幼兒的社交經驗,德萃幼稚園部周一至五仍設Zoom課堂,讓學生見見老師和同學。 定期提供玩具教材 朱校長說,為幼稚園學生提供Zoom的課程,是因為近一、兩年才入學的幼兒,停止面授課程的日子多,導致他們欠缺社交經驗,故校方在特別假期仍安排網課,讓小朋友可以跟老師和同學在網上見面,維持社交,學習與人交流。 事實上,不止幼稚園學生,全港學生在這兩年的疫情下,上學機會大減,失去很多群體相處的機會,「近代小朋友和過往不同,未必有很多生活經驗,好像有很多K3學生,連花市都未行過,社交經驗少很多,認識新朋友時,亦只看見他們的眼睛,然而,幼兒卻很需要透過面部表情,閱讀別人的感受和情緒。」 開Zoom討論學溝通 所以朱校長認為,家長在這個特別假期,即使在家中,亦可有不同方法,教授孩子社交技巧和生活經驗。他指如果子女讀幼稚園或初小,就可趁和他們看卡通片或讀故事書時,在有關社交群體的情節停下來,然後問他們,如果有關情境發生在他們身上,他們會如何應付?「舉例看《多啦A夢》時,可問︰『如胖虎欺負你,你會怎辦?』從而了解他們的想法,再加以教授。」 如果子女年紀較長,則可為他們安排五、六位同學,在約定的時間一同Zoom,家長可提供一些題目讓他們傾談,例如喜歡的書籍,讓孩子們自己討論,家長盡量不參與其中,即使孩子們有時討論得較激烈,亦讓他們自己處理局面,從中學習如何溝通。 Elsie知道,朱校長本身也是父親,有個八歲的仔仔,自然也請他分享,如何為兒子安排「暑假」。聽他說,他為兒子報讀了數個網上課程,但內容和時間,則由兒子自己安排,目的是訓練他自主學習的能力。 德萃小學部上載不同的教學短片,讓學生可以在家自學樂器。 孩子安排善用時間 朱校長認為,即使在長假期中,小朋友也要過有規律的生活,並按時間表作息,所以他在這個特別假期,讓兒子參加了多個坊間機構舉辦的網上課程和活動,例如繪畫、運動、編寫應用程式(App)的課程,以及教會的《聖經》班等,而這些課程,都由兒子按喜好選擇。 至於網課以外的時間如何度過,也由兒子全權安排。「我只列了一個checklist,要求他在時間表上有這些元素,內容包括運動、音樂、閱讀,甚至每日要飲多少杯水,都清楚列出,能完成的話,會有獎勵。」朱校長指兒子的時間表,還要求每日跟爸媽玩Board Game(桌上遊戲),滿足自己的興趣。 朱校長說,讓兒子自己安排時間表,是培養他自主學習的能力,因這種能力除了有助學習,對未來的工作也有用,「自主學習第一個層面,就是懂得安排時間。現時有六成工種,都可以在家工作,而員工能否按時完成工作,就看他如何安排時間,所以及早學習安排時間很重要。」他指在上課的日子,不論面授還是網課,學生都有既定的時間表,加上日常既定作息時間,實際可由小朋友安排的空閒時間不多,趁這個特別假期,家長不妨讓子女試試,學習安排自己的時間。   轉載自:2022-03-29《星島日報》德萃多元網課 幼兒保持社交
Read more
去年內地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立法規管學校功課數量和考試,以紓緩學生學習壓力,內地學校如何適應這種新的教育模式?其實在香港,有學校亦採用類似的教育模式,它們的情況大致如何? 轉載自:2022-02-17《無線電視》大灣區解碼:教育雙減政策 
Read more
虛擬實景(VR)及元宇宙(Metaverse)是最近的熱門課題,在不同的教育展覧或刊物,都見到有教育機構,開始在課室引入VR元宇宙。 不知道參與推廣的教育工作者及校長,自己家中有沒有擁有至少一台VR頭盔或設有Roblox的帳戶,有否使用過VRChat與陌生人聊天?我早在2012年,已經在Kickstarter眾籌平台中購買了第一台Oculus Rift,並與伙伴成為最早期的VR Developer,共同開發VR上的教育應用。我亦擁有不同型號的VR頭盔,也喜歡使用VR平台及元宇宙平台與人溝通。我不敢說自己是這方面的專家,但可能比別人較早開始探討VR上的教育應用,正因如此,我反對13歲以下兒童透過沉浸式VR進入元宇宙平台,無遠弗屆地接觸完全不受規範的虛擬世界。 VR擾亂兒童身體腦部協調 沉浸式的VR其實不是新鮮的技術,隨着VR頭盔屏幕解像度更高,配合主動式紅外光學及多軸的陀螺儀定位系統,VR系統能夠模擬出佩戴者頭部的所有運動,加上高動態(HDR)、運動模糊(Motion Blur)及景深(Depth of field)等圖像軟件技術,使沉浸式VR軟件能實時獲得頭部於真實世界的位置,再創建虛擬物體場景。簡單來說,人類原始接收物理世界的感知功能:視覺、聽覺、前庭覺及反射觸覺,電腦系統都有能力模擬,在理智上,用家是知道自己坐在沙發使用VR的,但大腦接收的所有信息卻在告訴你,正身處另一個超越物理的虛擬世界。 在教學上,讓學生短時間(約3至5分鐘)使用VR來觀看實景短片,能營造親歷其境之感,但若長時間讓心智未成熟的兒童使用沉浸式VR,我認為就像訓練太空人適應無重狀態的情况一樣,對未完全掌握現實物理的小朋友來說,等同在訓練他們突破人類原生應有的協調性,以及自我保護的危機感。 雖然目前仍未有大量科學研究證明上述觀點,但美國科普網《每日科學》(ScienceDaily)在2021年的研究初步發現,由於兒童的身體及頭部運動協調性正處於發展階段,所以他們使用沉浸式VR系統時的反應,與成年人不同。新奇的感覺會讓孩子大腦不知所措,並嘗試移動頭部和身體來對抗電腦的模擬 ,結果顯示沉浸式VR會影響兒童的原生協調性。 過去兩年,學生經常透過網絡學習,也令不少教育工作關注到當中的問題,如網上欺凌、言語暴力、WhatsApp群組孤立某人等。這些問題都不在於科技或平台的本質,而是在於兒童未準備好進入網上人數眾多的朋友圈。一般而言,我們可跟60至100人相處,但網絡世界打破了這個限制,一下子可接觸成千上萬的人,莫講是群性發展中的兒童,就算是成年人,也未必準備好。Oculus Quest 2、Vive或Valve Index等受歡迎的VR,目前仍未有家長監護功能,除了無法阻擋18+成人內容外,其他不良信息,如仇恨、虐待、騷擾及暴力等言論亦無法過濾。即使Meta在使用VR及元宇宙的條款中,已表明不允許13歲以下兒童創立帳號,但所謂的內容監控,也只是收到舉報後,才把有問題的帳戶封鎖。大家真的有信心讓兒童戴上只有他才看到畫面的VR頭盔,任由他獨自參與所有互動及對話嗎? 元宇宙處於剛起步的概念階段,這個技術確可為人類創造更加多新價值,但我認為,現階段並不適合13歲以下、心智未成熟的兒童使用。作為父母及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引導孩子認清科技發展的好處,以及沉溺虛擬世界的弊端,這樣才能為下一代帶來更美好的將來。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轉載自:2022-02-15《明報》專欄 反對兒童以沉浸式VR進入元宇宙 
Read more
  近年不時見到有項運動是將一堆小木柱像保齡球瓶般放在地上,運動員再擲出大木柱,說的就是芬蘭木棋(Mölkky)。德萃學校(小學部)屬下的德萃小學、漢師德萃學校及神召會德萃書院(小學部)同於二○一九/二○學年引入芬蘭木棋,成功吸引全校師生及家長熱烈參與。 吸引文靜學生參與運動 德萃學校(小學部)體育科老師勞子諾同為香港木棋總會副主席,他說推動新興運動的初心,是為了吸引相對文靜的學生建立運動興趣和習慣,以培養健康身體。在足球、籃球和排球等運動中,「較高大和魁梧,或手長腳長的同學可能比較優勝,但芬蘭木棋是鬥小心,不會因為身體體質差異增加輸贏機會。」他坦言不少小朋友玩傳統運動時經常落敗,但能透過芬蘭木棋建立成功感,從而增強自信。 左邊豎立的為小木棋,右邊橫放於草地上為大木棋。   考驗運算能力 了解芬蘭木棋的玩法後,便知道為何它被形容為「鬥小心」的運動。比賽場上有十二支分別寫上數字一至十二的小木棋,運動員鬥快擲得五十分為之勝出。一般木棋比賽的投擲區與小木棋相距三點五米,勞子諾稱為讓低年級學生更容易參與,故稍微調節規則,「例如五、六年級同學設為三米,一、二年級設為二點五米。」 擊倒一支小木棋,便可獲得其標示的分數;如擊倒多於一支,以擊倒的小木棋數目作為分數;若運動員擲出逾五十分,分數會被退至二十五分。投擲後,小木棋會重新豎立於被擊倒的位置。無論原本領先多少分數,運動員如連續三次取得零分(即未能擊中任何小木棋)便告落敗。 九歲的Hayden現就讀漢師德萃學校,接觸芬蘭木棋兩年,他覺得該運動最有趣的地方是需要計數,計算如何最快取得五十分。Hayden自言平日盡量先投擲較高分的小木棋,例如十分、十一分或十二分,「但困難之處是,當你只剩一分(未取),但一分(的小木棋)又被擲到很遠,便很難瞄準並擲中;或有時數字一的木棋貼近其他小木棋,若打倒兩支,拿了兩分就爆分,又要回到二十五分再玩。」 漢師德萃學校學生Hayden參與過兩次木棋比賽。   鍛煉大小手肌 雖然相比手、足、籃、排等球類運動,芬蘭木棋相對靜態,但它也能鍛煉大小手肌。勞子諾說投擲大木棋的動作可鍛煉大肌肉,但投擲時細微的動作調節,都是訓練小手肌肉,包括控制手指。「橫握大木棋時,要將其打橫擲出去並(保持)方向不胡亂轉動,可增加(與小木棋)的接觸面,才更容易打中更多(小木棋),所以手指需要控制得宜。」 手巧之餘,腦筋也要靈。芬蘭木棋可鍛煉小朋友對數字及數字組合的敏感度,「例如要自行計算每回合得到多少分,取得三十多分時便要開始想辦法擲出可達到五十分的組合。」芬蘭木棋有分個人賽及團體賽,團體由二至四人組成,可訓練團隊合作和溝通,有助建立人際關係。 校隊踴躍練習 德萃學校(小學部)於二○一九年九月成立芬蘭木棋校隊,每周有一次常規訓練。如臨近比賽,學生更非常踴躍向勞子諾提出參與練習。「我跟學生說過,如果哪些日子有空想練習,我便盡量配合時間,結果他們真的幾乎每天放學都來練習,令我很感動,也更願意投入推動(芬蘭木棋)。」現時芬蘭木棋已納入該校五年級體育科課程,讓學生學習芬蘭木棋的玩法及實際體驗運動,勞子諾稱班內也會舉行小比賽。 學生Long(中)一年前在學校舉辦的工作坊中,首次接觸木棋後便喜歡上此項運動。   老師家長同參與 參與體育運動不是校隊及體育老師的專利,德萃學校(小學部)更將芬蘭木棋推廣至非體育科老師及家庭層面。漢師德萃學校校長馮鑑邦表示,去年有二十六名同事主動報名參加香港木棋總會的一級教練課程,因學校非常鼓勵推廣這項運動,故贊助同事部分課程費用;課程教授芬蘭木棋的玩法,並有考試和實習。 馮鑑邦更認為,芬蘭木棋是非常適合促進親子關係的運動,所以學校每次舉辦校內比賽前,都會舉辦家長工作坊。「有家長懂得玩木棋,有些更是木棋教練,他們可以在工作坊中教導其他家長和小朋友玩法。」他覺得要推動學生參與運動,家長的支持和認識非常重要,「當家長也享受其中,小朋友想玩時他們自然支持。」 玩家每次完成投擲後,都需要將小木棋在被擊倒的位置上重新放好。   親子組隊並肩同行 勞子諾指在田徑親子接力項目中,「永遠都是孩子跑首四十米,父母跑之後的六十米,中間較少互動存在,但親子一同玩木棋時,需要在過程中互相提點和鼓勵。」 漢師德萃學校去年十二月跟香港木棋總會合辦香港木棋錦標賽,賽事分為青少年組及家庭組,當日馮鑑邦與兒子參加家庭組,父子間的互動可謂寶貴的收穫。由於兒子率先在青少年組奪冠,馮鑑邦坦言擔心拖累兒子,「有幾次我們商量了策略,但我幾次都打不到該木棋,兒子過來拍拍我肩膀說:『不要緊,我來補!』我覺得很溫暖,這項運動令孩子可以反過來支持爸爸。」結果輪到兒子上場時,他真的補中數字十一的木棋,父子倆最終更贏得亞軍。 結合閱讀元素 本學年德萃學校(小學部)計畫將芬蘭木棋與其他活動互動交流。馮鑑邦稱學校打算於四月的「世界閱讀日」推廣芬蘭木棋,讓學生穿着書中角色的衣服玩芬蘭木棋,學校也向香港木棋總會查詢過適合學生、有關木棋規則的閱讀材料,「學生閱後需要回答相關問題。」該校接受本刊採訪前一周,又與香港木棋總會商量舉辦青少年木棋訓練證書課程,一至六年級的學生均可參加,「有了青少年木棋訓練員,他們便可成為木棋大使於學校推廣這項運動。」 學校發展芬蘭木棋兩年多,已贏得不少獎項。   德萃學校(小學部)部分獎項 .全港木棋公開錦標賽2019小學組冠軍 .全港木棋公開錦標賽2019業餘組冠軍 .香港木棋錦標賽(家庭組)亞軍 轉載自:2022-01-27《親子王》 德萃學校(小學部) 芬蘭木棋拉近親子關係
Read more
  //大埔區學校種類多,資助、官立以外,亦有多間私立及國際學校。區內近年新晉私校,擁有星級教學團隊,佢哋嘅教學法走得幾前?區內熱門資助小學,設備又有幾多元化?要喺呢區搵樓,種類有幾多種類?鐵路上蓋樓盤同清靜半山住宅環境又係點?// ================== 轉載自:2022-01-08 《香港開電視》學霸睇樓團 https://bit.ly/3HKbCjZ
Read more
  STEM總動員:德萃小學 主持人:洪健崴、胡希彥、司徒天籟 嘉賓:朱子穎校長、胡佩珊主任 網上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pth/programme/newpeople/episode/792631   轉載自:2022-01-01《香港電台》新人類、大世界 
Read more
轉載自:2021-12-27《PCM電腦廣場》 從STEAM展看藝術與STEM結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