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News

轉載自:2021-12-27《PCM電腦廣場》 從STEAM展看藝術與STEM結合
Read more
寬恕是華人文化的美德,身處香港,我相信每個教師及家長,都會教導孩子要寬恕別人的過犯。只要對方犯的錯不涉及暴力、道德倫理或招致嚴重的財物損失,而犯錯者也肯承認自己的錯誤,我們一般會說︰「不要緊,原諒他,握手言和。」然而,並非所有孩子都願意原諒別人,有些會過分執著於別人的過犯,過分遷怒於他人的錯誤,以致明明錯不在這個「受害人」,卻因他自身情緒未能釋懷,影響了學習和社交生活。 寬恕成利益考量 潛移默化影響小孩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寬恕常常變成一種講「利益」的交易行為,是一種理性考量與計算的結果,當事人必須從寬恕行為中獲益,才能產生寬恕。舉個簡單例子,一家大小到餐廳吃晚飯,上枱的芥末蜜糖焗豬鞍未煮熟透,家長立即叫侍應生來跟進。假如侍應生愛理不理,不去承認這個問題,根本談不上「原諒」他們;但如果餐廳立即重新烹煮,家長們或許仍會抱怨其他餸菜已上齊,要再白花20分鐘等待這道菜。但若經理不單請廚師重新製作這味芥末蜜糖焗豬鞍,還送上優惠券,甚至免收費,家長由於得到「合理的賠償」,當然也樂意寬恕犯錯者。 人在做,孩子在看。作為餐廳的顧客,枱面上出現一碟未煮熟的食物,肯定不爽,但反過來看,有時顧客們也用盡「寬恕籌碼」來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於是經常出現一些恐嚇式的對話:「你再不賠償的話,我便在網上平台負評你們的烹調質素!」這些思想及對話模式,孩子看了、聽了,感受過了,自然會「傳承」下去,成為價值觀。 由衷寬恕 表達仁慈與善意 雖然公義與無條件的寬恕,存在於矛盾的對立面上,但我們從一開始,都會教導孩子,寬恕別人,是應當無條件及無償的,不要期待有任何交換。奈何在現實生活中,孩子所經歷到的,卻不是這回事。哲學家納斯邦(Martha C. Nussbaum)提出,現實中常見的寬恕並不是寬恕,而是「交易式寬恕」(Transcational Forgiveness),這種寬恕明顯未處理好自身的情緒及不滿,只是期望通過獲得利益來安慰自己的心情。 總括而言,要教導孩子由衷地寬恕別人,先要他們理解這是一種想法的轉變。別人犯錯,我們在道德上雖然有表達憤怒的權利,但是克服了它,並對犯錯者減少負面思想、感覺或報復行為,以致能夠正面地向人表達仁慈與善意。 要做到上述的心態,的確是知易行難,我們需要讓孩子自幼培養出強大的內在動機,視寬恕為一種自發利他主義的禮物,是一種不求償還的行為。要使孩子學會寬恕這功課,並不是要他們把這個詞語抄4次,而是在於我們與孩子在日常生活處事中,以身教的方法讓他們明白寬恕的真諦。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轉載自:2021-12-13《明報》專欄:交易式的寬恕
Read more
上星期陪兒子到公園,看到一班孩子在玩傳統遊戲「紅綠燈」,我如常地鼓勵兒子主動向陌生的小朋友提出一起玩。 我還跟兒子戲言,爸爸孩童時玩這個遊戲,會把口號由「一二三紅綠燈,過馬路要小心」說成「二四紅綠燈要小心」,以加快轉身的速度,好抽出正在移動肢體的玩家。 與兒子談笑過後,我們兩人便走近玩耍中的孩子,震撼的畫面不斷出現。首先,我發現這班小朋友的口號,由「一二三紅綠燈」改為「一二三木頭人」,最初我也不以為意,以為是孩子們的國籍或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改了口號。最初,參與其中的小朋友也成功「定格」,但過了幾個回合,有小朋友郁動了身體後,那個「木頭人」竟然做出開槍的姿勢,對着玩家亂槍掃射,孩子們則扮死倒地,他們需要扮演動也不動的屍體。後來更甚者,「木頭人」用手指扮槍,指着其中一個跪在地上小孩的額頭,做出處決式的射殺。令人咋舌的,是坐在一旁的家長,仍然是低着頭看手機,目睹這個情景,我二話不說,帶兒子轉身離開公園了。   血腥版「木頭人」 影響幼童心智 我不反對孩子們玩「兵捉賊」或用手指扮演槍戰等遊戲,但總不能超越合理的道德底線。上述如此暴力的遊戲場面,小朋友明顯在模仿全球熱播、首播17天便有1.11億個點擊的Netflix韓劇《魷魚遊戲》。先作利益申報,在這套韓劇播出的第一周,我已經「煲」了全套劇。作為一個觀眾, 我十分欣賞劇中人性化的扭曲、揭示人類真實本質的劇情、驚人的視覺效果、遊戲設計的內在張力,以及科幻和神秘元素的吸引力。我當然不反對創作自由,以及不同形式的媒體創作,但作為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卻要留意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如讓他們過早接觸極端暴力、血腥、髒話和駭人場面,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困擾,包括憂慮身邊出現潛在危險的事件、睡眠障礙、情緒不穩定,甚至有攻擊行為等。   設「兒童帳號」 過濾不適齡影片 《魷魚遊戲》在Netflix是被列為「成人內容」等級(16+),如果家長知道內容是這樣,仍與孩子一起觀看的話,這個行為當然要不得,但我估計,孩子們看到暴力畫面的渠道有3項: 家長沒有為子女設定Netflix「兒童帳號」,或者與子女共用一個帳號,使孩子在瀏覽自己想看影片的時候,有可能看到自動播放的暴力畫面片頭,或者直接觀看了《魷魚遊戲》。所以家長應修改Netflix設定,確保子女無法觀看不適合年齡的影片; 子女有可能在社交媒體接觸到。現在很流行一些重新配樂,並加入旁白,讓觀眾以5分鐘看完整齣電影的介紹,於社交媒體的信息牆中自動播放。建議家長不應讓未成年的兒童使用社交媒體,我們實在處理過太多心智未成熟的兒童使用社交媒體後產生不良影響; 家長們以手機或平板電腦觀賞《魷魚遊戲》時,子女在旁邊偷偷看到。建議家長不要在子女身邊「煲劇」;寧可利用這個時間與子女一起做親子活動,或陪伴孩子多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健康短片。如真的需要觀看影片,可以背向孩子觀看,或在自己的手機或平板電腦貼上防偷窺保護貼,並戴耳筒觀看,以免讓身邊的孩子看到不適合的畫面。   最後,也是最簡單直接的一環,家長及教師如見到孩子在玩這類極端的遊戲時,應立即停止。小朋友是分不清現實與想像,假如發現他們為此感到害怕,應及時疏導情緒,不能不當一回事。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轉載自:2021-10-26《明報》專欄:「紅綠燈」還是「木頭人」?
Read more
近期新上畫的一套占士邦電影,雖然戲名在香港翻譯為《007︰生死有時》,但一看到它的英文戲名No Time To Die,的確令我們這班在疫情中埋頭工作的人發出會心微笑,因為過去接近兩年的疫情,全球人類在生活及工作上都有很多調整及安排,我與同事之間都會笑言:已經“No Time To Die”了! 1980年代「未來科技」 今日變普及 談起鐵金剛電影,令我想起1980年代觀賞這齣特務電影時,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占士邦擁有很多「未來科技」,去幫助他完成很多不同的任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占士邦的汽車,除了在車頭燈能變換出來的炮彈、火箭及機關槍之外,汽車裏都總有一個熒光幕,就在占士邦需要資訊時,MI6總部能與他視像對話,把重要的機密告訴他,並在熒光幕上的地圖顯示敵人的位置。 今天再回頭看這些電影中的「未來科技」,不禁問:這不是我們今天每人口袋裏的手機基本功能嗎?視像會議和地圖定位不再是特工的專利,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應用的東西。但這些所謂「未來科技」並不是一朝出現,而是由科學家經過很多年的科研探究,哲學家對未來生活的構想及分析,企業家抓緊每個普及科技改善生活的機會,把一件又一件的新事物創造出來。 科技的本質就是配合生活上的需要,製造不同的工具來改善人類的生活,就如當人們使用原子筆以後,毛筆書法就自然變成興趣及藝術;數碼相機及手機拍照普及以後,菲林相機就自然被淘汰;生活效能變得更加便利後,人們總是不能走回頭路。 電子元素助理解學習內容 疫情不知不覺已經來到第二年,很多教師、家長及學生都把「因為疫情,我們用多了很多網課、電子教學及學習平台」這些話掛在嘴邊,甚至有的說,當全面恢復實體課後,學校不應該繼續使用電子教學,要變回紙筆上課。但大家可知道,電子教學的出現並不是為疫情而生,電子學習亦不是科幻片的獨有劇情,疫情的出現,只是無意地推動及加速了必須要發生的電子學習模式,實現多年以來不同學者及教師們所研發的電子學習方法而已。 其實很多研究已經指出,適當地在孩子的學習中加入電子元素,有助學生更容易理解學習內容,學生與學生之間可透過電子學習平台創造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如果有效地配合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更可分析學生的學習進度,提供更有效的學習方法給每個學習進程不一的孩子。 或許今天我們當家長及教師的責任,就是全力去認識當下最新的科技,細想如何把這些科技應用於孩子的學習中,繼續以身教的方式堅持人類本來的真善美,好好教孩子如何傳承大家重視的核心價值,裝備孩子各樣的技能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轉載自:2021-10-05《明報》專欄:電子教學非為疫情而生
Read more
      7月中旬,家長之間在網絡上最熱烘烘的話題,是關於新學年上課安排。由於有家長誤傳小學將於9月恢復全日制上課,結果惹來家長們的熱烈討論,引起一場小風波。直至教育局在8月上旬公布「全港學校2021/22 學年面授課堂的相關安排」,清楚說明幼稚園及小學全日復課的條件:需要70%教師及學生完成接種兩劑疫苗。但由於目前可接種疫苗的最低年齡為12歲,即說明了幼稚園及小學未能恢復全日面授課堂,這才釋除了各方面的疑慮。 家長留言支持半日制 這個復課小風波,最吸引我的,並不是家長對學校防疫措施或社交距離安排有關注,反而是部分家長對小學全日制的看法。有些家長留言表示,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在整個小學階段都繼續維持半天授課,冀讓子女有較多的課餘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閱讀、運動、與家人相處等。更有較嘩眾取寵的留言,甚至想疫情一直持續,好讓小學不能恢復全日制。 如果讀者和我一樣,是在1970、80及90年代就讀小學的話,應該知道,當時小學是分上下午校的。上下午校是由兩批校長及教師運作,上午校的校長及教師負責上午校的學生學習活動,待學生放學後,上午校的教師隨即會下班離校,讓下午校的校長及教師進場,因為他們是共用教員室及課室等校園設施。 香港學校發展由1970年代開始,半日制的校舍面積不大,很多校舍只有12個課室和一個簡陋的操場,沒有太多特別室等設施,但卻同時為上下午校共24班學生提供教育,在香港教育發展初期,實為相當高效能的安排。加上當時香港社會仍是以農業及輕工業為主,香港大部分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內,母親主力在家照顧子女,故半日制學生可在家用膳。 全日制原意 讓學生得到全面照顧 隨着香港社會及經濟快速發展,大家對教育也有更高要求,亦期望學校校舍及各項安排更加完善,除基本教室外,也需要設有更多特別室、更大的活動空間,以配合更多元化的學習活動。此外,由於愈來愈多婦女投入勞動市場,雙職家長也希望學校可以提供午膳安排及有較長的課時,以便家長可專心工作。因此,在1993年,本港開始逐步推行小學全日制,興建新校舍,分拆上下午校。在這段時間,家長的確可按家庭需要,為自己的子女選擇入讀半日制或全日制的小學。直至1998年《施政報告》中,政府明確表示,要全面落實推行小學全日制,於是更完善的千禧校舍大量落成,香港優質教育的新時代亦隨之來臨。 回看歷史,小學全日制的實施原意,是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理想的學習環境,以及更多元化的學習活動,也藉此紓緩緊迫的半天課時,使學校能更靈活編排課程,並加強師生的溝通,同時使學生得到較全面的照顧等。目前的小學學制,雖然未能像幼稚園般,可以讓家長自行選擇入讀半日制或全日制,但我相信,只要學校和家長有共同的教育理念,明白全日制對促進學生的全人教育及潛能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其實最終的得益者,必然是我們所疼愛的孩子。 轉載自:2021-08-17《明報》專欄:淺談小學半日制
Read more
  還記得《狂舞派3》的演員奶茶和佳仔嗎?他們一起把街舞帶進了學校,在漢師德萃學校和小學生及父母一起跳舞、拍MV!導師奶茶Lydia更稱今次是她首次任教親子班,爸媽和孩子的互動都令她十分難忘和感動。「佢哋係一齊學習,爸爸媽媽個包袱留喺屋企,好肯付出,真係身教。」她說。 攝影:黃寶瑩 Lydia表示,很多學校或者還會覺得街舞的形象「好曳」,多謝她的學生也同是《狂舞派3》飾演佳仔的小演員劉皓嵐穿針線,讓她到皓嵐的學校任教親子班,也感謝學校的信任,「俾學校見到街舞老師都正常嘅,跳舞係好型嘅」。她指,在戲中她和皓嵐有很多互動,已有親子舞的念頭,而是次在親子班就把她的想法化為現實,任教12對從零開始學習的小學生和他們的爸爸媽媽。 教小朋友跳舞多年的Lydia坦言,一次過教家長和學生是另一種體驗,過程中也令她感動和難忘。「記得有一個學生第一日學已經喊得好勁,之後2、3堂睇得出媽媽不繼鼓勵佢、一齊練習,學生都自信心都大咗好多,係one of the best team。」Lydia說,漢師德萃學校校長馮鑑邦也記得這對學生,「媽媽喺第一堂都有少少怕醜,體力上又好攰,休息咗幾次,但為咗同囡囡一齊學又再企返喺身。之後見到媽媽都明顯有練過」,他又補充,曾經和學生父母了解過學生哭泣的原因,「原來佢見到同學仔跳得好好,佢自己可能拍子差啲,做得冇咁好」。 在這個親子班中,父母和學生都站在同一個起點上,從零學習。Lydia也坦言初時必然是小朋友學得更快,不過家長也十分努力,不時和小朋友一起討論怎樣記住舞步、怎樣跳得更好。「街舞一係好型,一係就唔型。爸爸媽媽都可以咁放、咁型,我覺得全然係想自己啲小朋友都投入、開心,所以佢哋先要做好自己、好肯付出,將個包袱留喺屋企,真係身教。」她說。 +14 家長:同仔女變咗同學、釋放Energy 一年級的Elle和五年級的Max也和媽媽一起學習,感覺也十分新鮮。Elle和媽媽本身有學芭蕾舞,但一開始也感到舞步不容易記住。Elle媽媽笑言女兒變成同學,看到女兒原本感到困難,但後來跟她說「好易之嘛」,感受到她的進步。媽媽又指,初次見奶茶和皓嵐跳街舞覺得好型,自己又不是「好型」,但奶茶能令氣氛變得很融洽和投入,「釋放大家啲energy」。 Max和媽媽則認為奶茶導師的教導方法令他們更易記得舞步,「佢(奶茶)會作啲口號;又有片段,可以畀我哋返屋企睇住練習」。她覺得Max學習跳舞之後,專注力有所提升,又發現兒子的拍子感很好、對跳舞很「上心」,每晚臨睡前也會提醒她溫習舞步,親子間的陪伴時間和話題也增加。 校長:父母為仔女開心 好肯付出 漢師德萃學校校長馮鑑邦和德萃小學校長高思敏指,當初請奶茶和皓嵐一起與家長分享街舞歷史和即興表演時,家長和學生已經十分興奮,希望可以入到體驗班和進階班。「我哋要求家長和學生要先拍片,再挑選12對親子上5堂,最後就拍一個MV。」2位校長看到家長為了讓子女開心、想被選中入班,皆落力付出時間和努力。 今次活動幫忙牽線的皓嵐也有幫忙做小助教,更感到家長「簡直有團火,好想跳好啲、再跳好啲」。而他又親身體驗到做導師的辛勞,必須比學生更努力,才能好好上課,笑說:「我以後會尊重所有老師。」 轉載自:2021-07-16《香港01》爸媽和小學生一起學街舞拍MV 導師奶茶首教親子班:學校好大膽
Read more
為有效融入環保議題,並提升同學對環保的關注,德萃小學早前特意邀請Tesla電能環保車廠,借出電能車及派出代表出席一系列有關電能應用的環保活動。 ^同學們積極投入活動。 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朱子穎表示,是次活動特別邀請環保電能車廠Tesla,舉行講座以及提供電能車讓同學體驗,並學習可持續性能源與生活應用。 ^朱校長認為是次活動有效培養小朋友的環保意識。 ^Tesla派出專員到德萃小學,舉行英語講座。 Tesla先舉辦講座,讓專員講述電動車這幾年發展迅速的原因,以及電動車與汽油車的分別。「小朋友得著許多,明白科技如何帶來便捷之餘,能在環境保護中取得平衡。」 家長駕駛自己Tesla供同學親身試乘體驗 幾位德萃小學的家長,亦響應是次活動,特意駕駛自己的Tesla電動車,提供同學試乘。鄭先生是其中一位抽空參與活動的家長,並表示活動具意義。「我本身認為駕駛電動車與汽油車,那是兩種駕駛感覺,但當我接觸到電動車後,便熱愛上電動車。除了性能較方便,電動車亦明顯更環保。」 ^鄭先生化身為「老師」,以用家身份向同學講解電動車的好處,「舉一例子,如你經過塞車的道路時,想必亦會感到十分焗熱,這是因為塞在道路上的汽油車,所排出的廢氣造成,可想而知廢氣量有多少;反之,電動車則不會排出廢氣,對空氣造成的污染亦會減少,所以即使你經過電動車亦不會太焗熱。」鄭先生深信,電動車是未來汽車業的大趨勢。 ^同學可親身坐上電動車體驗。 德萃小學的同學除了可以在外觀看Tesla外,更可以親身坐上電動車,並嘗試使用不同功能。對於能親身體驗電動車,同學們興奮不已,並表示比平日課堂更有趣。 ^李同學(左)表示,從體驗中學習到許多有關電動車的資訊,長大亦希望想駕駛電動車。 ^另一位家長譚先生,亦抽空出席,表示駕駛電動車可減少污氣排放。 「若你駕駛過電動車,便必定不想回頭駕駛汽油車。而且電動車可減少每月平均支出,如減少油錢。最重要的是環保,因此必定推薦下一代用電動車。」 迷你電動機械人工作坊 為了令同學更明白科技的應用範圍可從細節做起,學校還舉辦了迷你電動機械人工作坊。朱校長認為,工作坊並不遜於親身體驗Tesla活動,「主要是讓小朋友了解到,科技應用於環保並不限於一些大型行動上,在一些生活細節上,都可以融入科技及環保。」 ^同學認真研究如何正確砌出機械人。 ^同學砌出的電動機械人成品。 朱校長:從身教做起 實際執行環保行動 朱校長坦言,香港學校其實已經推動環保課題多年,小朋友早已培養許多意識。但若要實際地執行環保的行動,可能便要從生活上做起。「我自己從汽油車轉為電動車接近兩年,太太亦問我為何改駕電動車,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身教,讓小朋友或同學知道,自己行多一步,亦可為整體碳排放帶來好處,為保護環境盡一分力。」 記者:馬文鍵 拍攝:梁劭臻 轉載自:2021-07-15《Oh!爸媽 》邀Tesla與學生分享科技與環保 學生:試坐電能車體驗最興奮
Read more
孩子總對遊樂場有無限想像,若把理想樂園親手成真,定必是個難忘回憶。時代廣場與植物花園莆町Botanic Union邀請了德萃小學部和幼兒園部合作,收集過千位孩子的理想遊樂設施畫作,並以環保物料打造一個大型戶外植物遊樂園《It’s Play Time!》。德萃小學及幼稚園部總校長朱子穎表示,親自把草圖變成實物,對孩子來說,感染力特別大! 攝影:鄧煥儀(部分相片由學校提供) 5歲男生:想手拖手玩獨木橋 遊樂園內有一座以輪胎和欄杆組成的獨木橋,正是5歲男生黃海晨的意念。黃太分享,與孩子討論設計時,不希望是由她作主導創作,反之是引導孩子思考。「我提議不如睇返以前去日本、新加坡遊樂場嘅相,佢就話想整上次喺日本見過,好好玩嘅平衡木。但一個人玩好悶,就想設計一款係兩個人、手拖手玩嘅版本。」 黃太補充,疫情以來孩子留家的時間長,是次體驗讓孩子自由發揮,動手參與創作,尤其難忘和快樂。「過程中我哋從旁協助,鼓勵佢試咗先。佢會覺得『大人嘅世界我都有份參與』,對佢嚟講係一生難忘。」 場內可愛的巨型花朵,是另一位女生薛尚知的創作。媽媽薛太攜同女兒的手稿來到遊樂場,她指女兒一向喜歡大自然,來到現場心情興奮。「玩樂對小朋友好重要,嚟到真係好似真實嘅遊樂場,佢見到自己設計嘅花花、畫嘅車軚,又可以坐上去隻馬,想邀請朋友一齊嚟玩。」 漢師德萃學校六年級學生馮哲及林家慧是分組繪畫車軚的組員。他們分享,組員間需分工合作,因應個別能力負責繪畫不同部分,從中亦體會到團隊精神。「當你做做下覺得好攰,我抖一陣,隊員繼續畫。之後又會想繼續做,啲力好似用唔完!」 校長:「創意」好難教! 漢師德萃學校馮鑑邦校長表示,邀請學生設計遊樂設施後,挑選了約50個草圖,再思考如何化成實物。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除了可應用環保概念,更可培育創意。「當你遇到困難,要解決,就需要爆發創意,其實係解難能力嘅一種。好多家長都覺得好重要,但對學校嚟講係好難教嘅嘢。」 德萃小學高思敏校長表示,學生最大的得著,除了發揮創意,更可體會升級改造的過程。「小朋友喺油車軚嘅過程,學習環保之外,亦係耐性訓練。除咗車軚,下次想用膠樽喺學校做種植設計,俾小朋友參與其中。」 德萃小學及幼稚園部總校長朱子穎指,邀請孩子繪畫遊樂場設施,再把孩子的草圖化成實物,可讓孩子實在的感受環保理念。「環保係對世界投射嘅關愛,你係愛二十年後嘅世界,先會環保。呢個活動畀學生實踐參與,可以帶出教育理念。」 轉載自:2021-07-07《香港01》德萃學生設計環保植物遊樂園 理想遊樂場成真 校長:感染力好大
Read more
今個暑假,時代廣場聯同Botanic Union於6月29日至8月29日期間,在時代廣場舉行《it’s Play Time!》創意植物遊樂園,把植物、創意、藝術、教育,4種元素結合,利用可回收材料在鬧市中,創建環保遊樂場,讓小朋友在「城市綠洲」中盡情玩樂探索。 現場一共設有8個綠色環保遊樂設施,包括由林德信設計的「環保音樂藝術裝置」、Coffee和其囝囝翟伯伯設計的「彩色農夫車」、由德萃小學部和幼稚園部學生設計的「upcycling平衡車軚」,「Rings & Swings鞦韆」等、「Rings & Swings鞦韆」。另外,Botanic Union設計了一系列貼紙在場內免費派發。 + 3 場內大部分的車軚及擺設都是由德萃小學的學生設計及繪製而成,德萃小學總校長朱子穎,漢師德萃學校校長馮鑑邦和德萃小學校長高思敏,均指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實踐孩子們的創意,打造孩子夢想中的樂園,讓夢想不只是空想,同時亦讓學生明白到環保的真正意義,學習物料改造,親手為舊車軚塗上顏色,給予新生命,變成藝術裝置。 ^德萃小學學生Taylor所畫的手稿及實物作品 ^德萃小學學生Rio 及 Hayley親手為舊車軚塗上創意色彩 除了環保綠色遊樂園,時代廣場二樓設有隱世植物花園打卡位,以及繩結手藝,製作綠色球苔玉Kokedama 工作坊。時代廣場邀請到來自日本、擁有將近20年豐富經驗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認證幼兒教師Mabo主持Kokedama工作坊,讓大眾從「欣賞苔蘚」和「包む」兩個日本文化親身接觸大自然;而由本地品牌EverydayisBeachDay主持的Macramé 繩結手藝工作坊,參加者可以選擇從自己喜愛的顏色繩子中,製作兩個獨一無二的羽毛或葉子。有興趣參加工作坊的公眾,可透過參與時代廣場Facebook專頁上的活動獲取工作坊電子活動券。 ^二樓隱世植物花園打卡位 ^ 7 月9日, 7 月16日,7 月17日將舉行Macramé 繩結手藝工作坊 ^ 7 月10日, 7 月18日將舉行Kokedama工作坊 時代廣場《It’s Play Time! 》創意植物遊樂園 日期 : 2021年6月29日至8月29日 時間 : 10am – 10pm 地點 : 香港銅鑼灣時代廣場地面露天廣場 電話 : 
Read more
家長生態是這樣循環的:每年6月,小一放榜後,K3家長都忙於為子女叩門,希望找一間「更好」的學校;另一邊廂,小一至小四的家長,則忙於替小朋友溫習,準備應付學期尾的考試;小五的家長比其他家長更加緊張,因為孩子迎來第一次呈分考試;小六家長就擔心子女中學派位不夠好,所以忙於整理資料夾、面試日的交通安排,務求為7月的中一放榜做好準備。 對家長來說,每處理好上述一件事情,便希望與子女吃自助餐或到酒店staycation慶祝一番,因為每個家長都渴望完結上述的教育遊戲。如果今天告訴你,「教育」基本上是一場人生無限的賽局,會否為你帶來無限的煩惱? 著名作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所撰寫的《無限賽局》(The Infinite Game),可以為家長帶來另一個思考角度。他提出的「有限」及「無限」,並不是「有盡頭」或「沒有盡頭」的意思。「有限賽局」,指的是有既定、已知玩家、固定規則的局面。參與這遊戲的人在事前都有共識,達成某個目的之後,賽局就結束。例如球類競賽就是有限賽局,有比分、規則,時限內分數高的球隊,便可以獲得最後的勝利。 「有限賽局」 消磨孩子學習熱忱 很多家長把教育視為「有限賽局」,把孩子教育視之為可量化的目標,如通過面試訓練,以考入名校為教育的成功;通過補充練習的操練,在考試中成績名列前茅,便完成了教育孩童的使命。我並不是反對「努力用功讀書考取功名」這個概念,但單一把教育設定成有時限的目標,孩子就像倉鼠在滾輪上不斷地奔跑,因不斷重複同樣的模式,在完成求學階段後,已經沒有學習新事物的熱忱。這又是否家長所期望的教育目標呢? 「無限賽局」 不設關卡、毋須「打大佬」 相反來說,「無限賽局」指的是有些已知、有些未知的玩家,彼此沒有明確或事先同意的規則,也沒有時間限制。玩家在賽局內可以打破慣例、決定自己如何行動。因為沒有終點線和時限,也就沒有人能「贏得」一場無限賽局。玩家的首要目標是不停地玩下去,讓賽局持續下去。就像現時孩子很流行的電腦遊戲Minecraft一樣,遊戲沒有設下關卡,沒有「打大佬」任務要玩家完成,但當玩家投入建設或探索這個遊戲世界時,他們可以創造無限的建築物,設定不同的物理觀及生態圈,讓其他遊戲玩家不斷研發下去,創造很多不可能。 如果家長把孩子一生人的教育視之為「無限賽局」,那麼「學習」便不應設下任何框架,亦不應單一量化學習目標,並相信自己的孩子就算今天在一件事情上失敗,只是明天的未成功;有時限的考試及升學,只是孩子人生學習路上的一段過程,倒應把教育孩子的心思及精神,花在孩子對尚不存在的未來抱有更具體的願景,讓他們明白到教育目的,是要為未來的人類帶來更美好的生活。我深信只要大家一起體現這樣的教育精神,無論你是一位教師或家長,都能夠把「有限」變成「無限」。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轉載自:2021-06-22《明報》專欄:教育是一場人生無限的賽局  
Read more